周小川:货币宽松周期已近尾声 楼市调控着眼何处?
2017/3/27 16:49:16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周小川说,在中国,过去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是在2010年年底的时候,中国已经回到审慎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还表示,在执行多年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在全球、在很多国家已经放弃了流动性。
周小川:全球货币宽松周期已近尾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分论坛上,在被问及美联储加息是否意味着长达十年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周期已经结束时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不过,周小川也指出,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并不相同,因此各国的货币政策也不同步。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其他国家也面临挑战,因此,我们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回归。现阶段,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央行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大方向上,大家都意识到了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局限,是时候考虑如何以及何时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了。
关于再通胀的问题,周小川表示,一些国家确实已经出现了再通胀,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上涨,但现在说全球范围内存在再通胀为时尚早。当然,还是要对通胀保持警惕,因为货币政策制定与通胀水平密切相关。
周小川提到,在实施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许多国家都存在流动性过剩,虽然货币当局已开始收紧流动性,但这也将是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们应重点强调结构性改革和长期的战略调整,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这个信号至关重要。周小川表示,事实上,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没有财政政策,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即便财政状况不佳,也仍有必要运用财政政策。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财政政策的使用,但由于不同国家政策空间存在差异,应根据自身国情决定政策选择。
当被问及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和非预期后果时,周小川回应称,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胀,或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领域的资产泡沫。但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因为目前的政策重点是使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所以即使货币政策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不得不这么做。
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周小川认为,每种政策都会有其相应的作用,因此应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从理性角度来讲,现阶段更应该把政策组合调整为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
他还提到,最近几年,很多公众作为投资者投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或购买金融产品,因而会过分关注货币政策。结果放大了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非预期后果。但他认为,经过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关于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周小川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政策上做了一些储备,但这些政策并不是针对汇率的。实践表明,开放政策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是有益的。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部门开放,包括银行、保险、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支付系统等领域。但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在扩大金融部门开放的同时,也关心中国投资者,特别是私人部门投资者能否在海外获得公平待遇。
此外,周小川还指出,随着货币支付的数字化,现钞使用大幅下降。货币储存在电子账户中,或者以数字货币形式流通,就可以真正实现负利率。只有这样,在严重通缩和经济衰退的极端情形下,负利率才是可行的,也优于“直升机撒钱”的政策选择。(证券时报)
|
分享到: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