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银行 >> 银行信贷 >> 正文

个贷如何冲破紧缩局面?

2011-7-1 15:05:24  文章来源:易贷中国  作者:易贷中国
关键词:个人贷款
核心提示:
    信贷紧缩,让个人贷款市场深刻感受到“煎熬”二字的真正含义。据易贷中国了解到,年内不少银行加筑贷款门槛,车贷、房贷“控”字当头,甚至不惜提升利率以求以量补价,即便是平日里申请便捷的消费类贷款,此时也让借款人多了几分煎熬的等待,末了,也许一句“信贷额度紧张”,便让一切灰飞烟灭。

  借款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个人融资考验已成为事实。记者从部分银行获悉,个人贷款业务执行目前普遍较为严格化,并且部分商业银行确实开始全面提升个人贷款利率。但专业贷款服务平台易贷中国联合创始人陈顺爱认为,主要体现在执行更规范化,更注重风险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房贷门槛提升是政策约束所致,那车贷、消费贷款等则属于“抬价”行为,以确保预期收益。

  根据易贷中国对借款人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得知,在借款人眼中,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似乎并不好申请,程序复杂、审核严格,并且由于各行个贷产品的不同,无法做出准确选择,只能碰到哪家算哪家。

  陈顺爱对此认为,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银行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贷款业务在服务和效率方面优化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借款人不知道该问谁贷款,不知道哪家的条件适合自己,也无法在控制贷款成本、享受心仪服务等方面有一目了然的选择,这是个贷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制约个人贷款发展?陈顺爱指出,目前个人贷款融资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征信体系也还有待完善,信贷风险的控制还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而且如果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抵押物变现也相对比较吃力。并且另一方面看,个贷毕竟较为零散,较为分散银行贷款的注意力,所以往往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为资信良好的大客户放贷,达到集约、高效的目的。

  目前银行个贷产品的构成情况主要如下:房贷是个贷产品中的主导,车贷业务近两年表现较为抢眼,其次是小额信用消费贷款、持证抵押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教育贷款等,以及个人质押贷款等。多个产品共同构筑的产品链结构已经日趋完善,但房贷一家独大的现实仍旧清晰,其他个人贷款业务的投放量是相对有限的,对接力度较为薄弱,而且并非所有商业银行都有勇气大力度展开。

  如此一来,看似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还无法照顾到更多的融资人群。陈顺爱认为,借款人肯定要符合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一定申请要求才可能获得贷款,但其实更多需要融资的个人往往是经济情况相对普通,改善型、急用性资金需求迫切的普通大众,其中不乏中低收入人群。

  她同时指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个贷市场提升空间非常大。在发达国家,个人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往往在50%以上的,是他们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反观国内,个贷业务起步时间并不长,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年来个人贷款在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时候占比只有6.22%,到2009年已经增长到了20%,这块业务的增长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以个人贷款中较受关注的信用贷款为例,我们注意到,其实大多银行开展个人贷款业务较为谨慎。陈顺爱表示,因为没有抵押和担保,信贷的风险主要靠借款人的资信来维系,所以门槛普遍较高,对行业、收入、工作性质、信用记录等均有要求。当然也有一些外资行及国内中小银行主攻个人信用贷款,放低了门槛,让中等收入人群也能够符合申请条件,但往往门槛越低、贷款成本越高,利率、手续费频频走高。

  银行无法满足更多借款人的个贷业务需求,自然需要有非银行贷款机构来弥补市场缺口。典当、担保、金融消费等机构年内发力显著,个贷需求分流显著。非银行机构个贷业务期限较灵活,条件相对宽松,办理便捷;劣势在于,一方面服务水准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利率往往比较高,虽然监管层明文规定民间金融利率不能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但具体执行标准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虽然融资环境尚不完善,但陈顺爱认为,个人贷款应当先形成正确的贷款观念。她表示,借款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资金运用观念,不要追求盲目融资,保持适度原则;其次,对于自身贷款融资需求,寻找相对应的贷款产品,并货比三家,争取以较低成本获得贷款;另外,要对贷款产品的申请条件、利率、期限、提前还款、是否有额外支出等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让月还款额控制在月收入的50%以内,避免对生活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
分享到:转播到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