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基金数据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银行 >> 银行卡 >> 正文

信用卡坏账率达3.5%历史新高 发卡行收紧贷款

2010-5-20 10:24:41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作者:佚名
关键词:信用卡坏账率
核心提示:

中国信用卡的不良债务正在不断增长。5月19日,央行发布《201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4亿元,较2009年第四季度增加11.08亿元,增长14.4%。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坏账率)的3.5%,较2009年第四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

“坏账率已达到历史新高。未来18个月内,信用卡跑马圈地的后遗症将更加暴露。”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吴明(化名)表示忧虑。

监管层也已经意识到风险。自2009年第一季度始,央行在支付体系报告中警示,金融机构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警惕信用卡逾期未偿金额持续上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坏账率持续高企

信用卡业早期的粗放经营埋下了风险的种子。审核不严,发卡泛滥,单纯以发卡量作为业务考核,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记者发现,2009年4个季度的信用卡坏账风险呈曲线上行趋势。1-4季度的信用坏账率分别为3.0%、3.1%、3.4%、3.1%。前三季度坏账率持续上升,第四季度突然下降,央行解释其原因之一为,部分银行在第四季度加大了信用卡逾期贷款催收力度,强化了信用卡风险管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卡坏账风险。

但在银行卡业内资深人士聂俊峰看来,去年末坏账率下降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银行为了“做账”,加大力度核销了部分信用卡坏账,存量信贷的风险和新增不良隐患依然没有消除。

央行发布的上述数据证实了这一忧虑,坏账率攀升到了3.5%,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了0.5%、0.4%。

“这是去年各发卡行,尤其是大行大量发卡的滞后效应,如今风险开始暴露。”聂俊峰评论称。

他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工、中、建、交四大行2009年新增发卡量分别为1296万张、669万张、553万张、322万张,增幅分别为33.2%、42.35%、29.6%、35.1%,除建设银行外(有统计口径因素),工、中、交三行信用卡发卡增幅均高于行业30%的平均水平。由于“新卡-激活-正常-坏账”的滞后效应,信用卡坏账在去年末尚未暴露。

当前信用卡坏账率为累积坏账率,新增不良难以反映。不过,前述某股份行信用卡总裁吴明表示,根据央行未公布的30天逾期金额和60天逾期金额来看,信用卡行业的新增不良从去年以来正逐季攀升,“以180天逾期衡量的3.5%坏账率偏高了,趋势很不好”。

业内人士预言坏账数量将持续增加。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杨科曾在2009年末于上海举行的信用卡论坛上指出,如果经济恢复乏力,坏账率将增至5%以上。吴明认为,在未来的1年半内,坏账风险会较充分暴露,银行的资本金消耗会增加。

信用卡贷款放缓

2010年以来,监管当局加强了对信用卡业的监管,各发卡行也意识到潜在风险,放缓了发展速度。

央行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信用卡授信总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42.9%,较2009年第四季度增长8.5%,与上季度的增幅相仿。然而,去年第四季度信用卡贷款,即透支额环比增速达到12%,而今年一季度增速下滑到了1.1%。

“这一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内需乏力,就业状况仍不乐观,人们透支消费的意愿下降。”聂俊峰认为。

另一方面,各银行也收紧了发卡量。央行数据表明,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同比增长14.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0.26:1,高于2009年第四季度末比例,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占比下降。


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则表示,部分发卡行为了控制日益升高的坏账风险,纷纷控制了发卡量,也收紧了信用卡贷款。在业务员考核机制上,兴业已不再考核发卡量,而变为考核“首刷”率。一季度,兴业每月的动卡率在持续提升,3月已达到40%左右。

北京SAS咨询公司银行业总监刘海亮认为,目前大多数发卡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尚在起步阶段,监管量化指标也没有完全到位。

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要求对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这有利于提升信用卡坏账催收的效果和效率,规范持卡人的消费行为,减少非法申领信用卡现象。”兴业银行卡中心人士说。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