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银行 >> 银行新闻 >> 正文

储户存款遭遇保险推销员 10万元存单变保单

2011-9-20 14:13:34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佚名
关键词:储户 存款
核心提示:

在银行存款时,遭遇“工作人员”推介理财产品,一不小心便将巨额存款变成一纸保单。近日,陈女士向记者投诉称,自己遭遇了上述“银行式”骗保行为,被保险公司业务员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名义忽悠走了10万元,最后才发现买的是100份10年期的保险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保险公司驻点银行,大多是希望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意识。而业内人士则分析认为,银行保险公司对于公众信任的过度透支,可能会带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推销员假称银行人员骗客户巨款买下保单

陈女士是湖南娄底人,2010年5月底,她前往某银行寮步镇某网点办理存款业务,准备存款10万元。在存款过程中,一名身着银行工作服的女子主动和陈女士搭讪,并向其推介理财产品。“她说她是银行的大堂经理,还说他们的理财产品能够保底,利息比银行高,可以随时支取,而且还会赠送一份保险。”在该女子的反复推介下,陈女士便将手头的10万元都用来购买理财产品。

一年后,因为老家翻修新房,急需该笔资金,陈女士便决定提前支取。谁知道赶到银行时,却被告知无法支取,只能贷款。“你的这个是保险,不是存款。”银行工作人员告诉陈女士。直到此时,陈女士才恍然醒悟,原来自己被保险公司的人忽悠了,“我们看了保单才知道,当初买理财产品的10万元全都买了某保险有限公司的保险产品,竟然买了100份,时间是10年。”

和陈女士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杨女士。她一直以为自己去年存到银行的钱是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直到今年8月底才知道被骗买了保险。无奈之下只能退保,最后被保险公司扣除了7200元的退保费用。而家住城南路的胡仁海老人也同样遭遇骗保,花了2万元购买的银保产品,最终只拿回来1.4万元。

存单变保单并不少见客户多被假身份所骗

事实上,此类“存单变保单”事件在近年来屡见不鲜。拥有多年银行工作经验的林先生告诫说,现在很多银行大堂内都会有“利润丰厚”的理财产品推介,但大多不能轻信。“诱人的‘生财计划’都只是美丽的幌子,其实是在忽悠你买保险。”林先生还告诫说,如果客户提前退保,还将要赔偿一笔数目不小的违约金,实在得不偿失。

据其介绍,很多“存单变保单”的事件,都有精心策划的痕迹。“例如,很多保险业务员穿着上和银行工作人员并无二致,推荐产品时也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很多业务员就是利用了顾客对银行的信任,然后再向顾客推荐理财产品,让人误以为是银行的产品,殊不知当顾客用存款购买理财产品时,已被对方上演了“狸猫换太子”的好戏。

陈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当初自己掏钱买下产品就是因为对方自称是银行的大堂经理。陈女士的女婿乌先生对此十分生气,“我们回去问那个业务员时,她还反复说自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最后才承认是保险公司的。”

2010年11月,银监会曾发文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但记者走访发现,东莞市区多家银行网点内仍有保险业务员驻点。记者在旗峰路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走访时,一柜台人员积极地向记者推荐保险投资产品。当记者询问其是否银行工作人员时,她闪烁其词了许久才承认“是保险公司派来管理这方面的事情的。”

相关提醒

提前退保需缴违约金

“每年投入1元,每年领取1200元。投入10次,可领取20次。”当记者走进罗沙路的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网点了解投资产品时,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热情地介绍一种产品的巨大收益。记者详细了解发现,这种被称为“年金保险”的产品期限是20年,这意味着,投保者只能等到20年后才能取回存款。

“如果中途有急用,想把钱取出来可以吗?”记者询问道。“如果中途要用钱的话,是不可以取出来的,只能向银行贷款,贷款利率按银行结算。如果毁约就是不继续存钱的话,本金会有一定的损失,会扣除一定的毁约金。”该工作人员解释说。

在东莞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驻点的多位保险业务员都告诉记者,购买保险产品中途不能取款,如果硬要退保,则需要扣除很大一笔违约金。至于具体数目,记者则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

据了解,由于保险理财产品过于专业,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具体操作细节,而业务员在介绍产品时也往往不加以提醒,以致很多消费者因为中途取款的原因不仅没获利,反而损失了本金。

理财产品

多非银行产品


东莞银行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买了这种理财产品,就是与保险公司签合同,而非银行。”据其介绍,至少从合同上来看,银行与这份保险没直接联系。而大多数市民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是拿到合同或保险单后才知道买的是保险

上述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银行有很多理财产品,有些是银行与保险公司或其他公司合作推出的,因此很多并不是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而是对方公司的产品,与银行没多大关系。“如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保险产品,你去买就是在买保险,而非银行的理财产品。”林先生对此表示担忧,“银行保险公司其实是在无限度透支脆弱的企业诚信,这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说是在拿企业的未来在赌博。”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