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基金数据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外汇 >> 经济数据 >> 正文

中国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灾?

2010-4-26 16:20:52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佚名
关键词:中国 日本 经济
核心提示:

近来,有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经对比研究发现,今天的中国虽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日本有八大相似之处,但也有四大不同。相信只要吸取日本的教训,采取前瞻性措施,中国快速增长在未来几年仍可以持续,能够避免日本的覆辙。

  八大相似之处引以为鉴

  1.国际环境相似。19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试图招引外资流入以维护国际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使美国的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为此,美国逼迫日本货币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目前,美国“双赤字”依旧,中国同样面临升值压力。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提出再平衡战略,欧洲同样希望通过出口摆脱经济危机,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与当年日本的日本十分相似。

  2.相似的发展战略。1970 年初,伴随着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到23%左右,日本贸易顺差高启,出口依赖成为日本八十年代的发展战略。

  一直以来中国同样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经常项顺差甚至在07年达到GDP的10%。金融危机以前,中国货物与贸易净出口对GDP贡献一直较大,2005年此贡献率达到24.1%,与八十年代的日本十分类似。

  3.相似的低消费率。1965~1989年,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其消费率持续低于60%。中国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同样偏低,并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相应的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体制性因素,制约了中国消费率的提高。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同年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印度为54.7%。

  4.相似的宽货币政策。1980年代的日本,由于担心不断升值的日元会对日本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日本央行迅即加大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多年维持在10%以上。M2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从1980年140%左右的占比,增加到91年泡沫爆发前的近190%,大量的货币投放,造成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在宽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日本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泡沫积聚。

  中国于2008年11月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表现在,近几年来的M2占GDP比例年年攀升,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135%,达到2009年的180%左右,高于发达国家水平。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同时M2增速之高史无前例。2010年2月M2增速仍高达25.5%,全年总体流动性依然较为宽松。

  5.相似的稳健财政。日本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其经济陷入萧条之中,为了克服萧条,日本大量发放国债,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1980年,财政赤字/GDP比重达到近5%左右,其后财政状况大幅改善,赤字逐年减少,为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财政赤字大幅减少,即使在大幅财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2.2%,一直依然控制在3%的国际警戒线以下。中日均为走出经济低谷,采取了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从总体来看,并没有带来国内通胀率的提高,两国的债务比例仍在可控范围,财政政策实为稳健。

  6.相似的资产泡沫风险。1980年代的日本,日本地价、股价疯狂联动,资产价格循环上涨。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达到最高38915点,此后开始下跌,到1992年8月跌至14309;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资产价格的狂跌,导致企业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房地产投资起步较晚、增长较快、且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率。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低迷,压抑了一年的房地产需求再次启动,全国房价有所抬头。不过,经过大起大落,去年股市价格理性回归。目前,股市指数在这个价位并不存在多大的泡沫。

  7.相似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济转换。1986年5月,日本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1990年代之后日本又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和“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反观中国, 2008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8.相似的转型战略和举措。政府高度重视面临的外在压力和贸易顺差,强调扩大内需,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等战略和举措。1986年4月,日本提出并强调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导向。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内需的增长却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大幅减少。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几年,扩内需、调结构将作为中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政策。

  四大不同之处

  为中国提供腾挪空间

  1.人口总量及结构不同。日本总人口在1990即达到高峰,而中国要到2030左右,才达到人口顶点,联合国预计那时的中国人口总量为14.6亿左右。人口总量影响总产出及总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另外,日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即出现“刘易斯拐点”,而人口红利却在80年代末左右消失,而中国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15年,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改善劳动力市场,提高教育水平和劳动力培训,打破户籍制度等第二次实现。

  2.各地发展水平不同。198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在已经达到76.7%高点,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而现在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处于加速阶段,2008年为止,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5.68%,仅相当于日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另外,日本各地区人均GDP相差不大,而中国各地区之间相差悬殊。因此,中国有更大的潜力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日本国内企业当时被迫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海外,而中国出口企业可以转移至内陆省份。

  3.外资参与程度不同。日本更加注重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资进入有种种限制。而中国是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跨国公司近几年一直将中国列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因此,中国虽然同处在较大的升值压力下,大幅升值会尤其损害以出口为主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济利益,美国政府很难向当时要求日元升值一样,得到广泛支持。

  4.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不同。日本政府对银行监管不足,企业自主性较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流及监管,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利润较高的股市楼市,投机资金过量投入不动产行业,造成资产价格飙升。

  中国银行和大企业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银行放贷方向和多少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从源头上控制投机资本。同时,一旦房地产行业有过度投机的现象,中国政府适时出手,打压泡沫,如2007~2008年全国各地的房价下跌,正是政府调控房价的体现。

  与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目前在国际环境、发展战略、消费率、货币政策、财政状况、资产泡沫、产业政策、转型战略和举措等八个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日本的教训,足以让中国为戒。但现在的中国与日本又存在四大不同,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还在加速,中西部产业结构转移不至于产生“产业空心化”问题;吸引外资较多,美国很难向当时要求日元升值一样,逼中国就范;中国政府可以控制银行放贷、引导资金流向,适时出台打压政策,抑制资产泡沫无限扩大。

  因此,只要积极地吸取日本泡沫的经验教训,相信历史不会重演,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类似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而产生经济严重衰退的覆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7-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