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观察:“包赚不赔”的买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9/4/6 9:31:52  

  自诩为投资专家的基金业在2008年栽了个大跟头,60家公司的424只基金累计亏损了1.5万亿元,史无前例。但是更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是,基金公司们在去年的管理费收入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7.32亿元,比牛市中的2007年还高了8.28%。

  这固然诡异,但也可见基金业实在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当。不管投资业绩如何,稳定的管理费总是照收不误,任凭市场反对声音多高,也毫不理会。看着基金公司的股东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怎不羡煞旁人?于是乎很多站在墙外的机构自然就挤破头皮也要进来分一杯羹。

  粗略统计一下,目前正在筹备中的基金公司就有好几家。比如华夏银行公告称正与英国F&C资产管理公司及第三方中方股东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纽约梅隆银行与西部证券合资的纽银梅隆基金也正在筹备,国金证券旗下的国金通用基金也早就蓄势待发,中粮集团与英国摩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亦公开表示将联合东莞信托共同出资设立中英基金等等。

  看一下发起人,可谓内资、外资俱全,各方机构对于这块基金牌照都垂涎三尺。混业经营渐成主流的背景下,可以想见将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对这一牌照虎视眈眈。

  但是监管层可不急,截至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数量只有61家,最近两年也仅有3家基金公司获批成立。尽管和国外相比,数量仍然偏少,但是这个行业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两级分化的趋势也很明显,华夏、南方等领头羊年入数十亿元,也有公司不过区区千万元。

  也许基金业在美国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信心。根据平安证券的统计,2007年美国共同基金规模与储蓄比为750%,而国内仅为18.48%;美国的基金市场规模占到其GDP的87.15%,占流通股市场的比例为74.07%,而国内基金分别为13.30%和37.83%。

  光大保德信基金最近做了一份国人养老准备现状调查。他们发现,尽管有一半的受访者持有基金,但是仅有8%的人把它看成养老投资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仅就养老投资一项,基金市场的提升空间就极其广阔。

  但是面对高涨的管理费却造就巨亏的严酷现实,我们仍不禁要问,难道现行的基金管理费制度不应该有所改变吗?固定费率制度真的那么符合国际惯例吗?正如著名学者、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基金法起草小组组长王连洲所言,这种权利和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问题,已经到了该改变的时候。

相关文章:
邂逅“最牛股基”华商成长
王孙对决,拼的就是钱多
券商研究员年底跳槽首选公募基金
四大因素支撑重装板块 基金大肆布局胸有成竹
大盘节节败退 三类股可能成弱市避风港(附股)

最新文章:
· “黄金热”持续高温,更舒适的“购金”姿势是?
· ESG投资时代渐行渐近 华夏沪深300ESG基准ETF联接基金正式发行
· 国联基金陈薪羽:未来1-3年科技股仍是投资主线之一
· 华夏和达高科REIT年报披露:2023年实现可供分配金额6,033万元
· 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年报:核心指标完成度超预期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