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海外基金 >> 正文

避险基金教父:最有资格“炮轰”巴菲特的人

2011-4-26 8:32:20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海外基金
核心提示: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Steinhardt),这个隐退华尔街多年的名字近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发表言论炮轰“股神”巴菲特,“我们最担心的却是到底要多久巴菲特才能走下神坛,多久你们才能认清事实R
  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Steinhardt),这个隐退华尔街多年的名字近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发表言论炮轰“股神”巴菲特,“我们最担心的却是到底要多久巴菲特才能走下神坛,多久你们才能认清事实”,斯坦哈特认为,巴菲特是现代最伟大的公关,用巧令言辞成功欺骗几乎所有新闻媒体,早该走下神坛。

  且不谈这番对“股神”的评论是否有理,如此独树一帜究的斯坦哈特究竟是何来头、又缘何炮轰巴菲特?

  自古英雄出少年

  斯坦哈特的头衔可以列出一大堆,“投资天才”、“全球避险基金之父”、“世界短线杀手”等等,说起他,就有一组经常被人提及、也令他本人也引以为豪的数字:1967年投给他的1美元,到了我1995年公司关闭时已变成481美元;而如果投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这个数字只有19美元。

  《时代周刊》曾采访的斯坦哈特早期的投资人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他说,20年前投资的50万美元,在斯坦哈特关闭公司时已经变成1亿多美元。有数字显示,如果投资者在1967年购买斯坦哈特的基金,20年后便可获得100倍的财富,年平均增长率为27%。即使是在投资精英聚集的华尔街,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也依然令人惊叹。

  作为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斯坦哈特投资职业生涯的辉煌应了一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斯坦哈特1940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珠宝商家庭,而他的职业生涯没和珠宝扯上关系。作为礼物,父亲送给他100股费城迪克西水泥公司的股票和100股哥伦比亚天然气股票,这些当时价值5000美元的股票对于年仅13岁的斯坦哈特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份礼物“像电流一样刺激了我”。

  从那以后,这个对股票一窍不通的少年开始着手研究交易报道,跟踪“世界电讯”上所载的股票价格,他频繁地进入美林公司,和那些吸着雪茄的老人们一起盯着屏幕,迅速迷上了这一切的斯坦哈特不久便开始真正买卖股票

  股票价格波动对他的“金融资产”带来的波动令他兴奋不已,对斯坦哈特来说,像同龄人那样用一个暑假打工去赚100美元实在无法与一夜之间就挣100美元来的有趣和刺激。

  对股票投资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的斯坦哈特16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凭借出众的智商考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金融学院,19岁便提前毕业,20岁在卡尔文·巴洛克互助基金里找到了一份证券研究的工作,此后也有过在《金融世界》杂志担任记者。

  尽管很早就开始在金融圈里打拼,但他在华尔街传奇投资生涯的真正开始要算1967年。在乔治·索罗斯建立了最大的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同一年,在利布·罗兹证券公司做首席分析员的斯坦哈特,与两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对冲基金:斯坦哈特·范·博考维奇。

  当时的美国经济正在腾飞,斯坦哈特把那个年代称为“一个抢钱的时代”,而华尔街也因此有了“一段兴高采烈的日子”。三人共同筹资770万美元成立的公司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首年获利31%,次年获利更是高达99%,而当时的标准普尔指数仅仅上升6.5%和9.3%。

  一方面,美国那个疯狂的年代造就了斯坦哈特的投资传奇,而另一方面,他与众不同的理念成为他脱颖而出的关键。

  扛着杠杆的短线杀手

  在斯坦哈特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有赌博的嗜好,而他自己似乎也遗传了这份痴迷,只是他赌的是金融投资。不过,“我在金融市场里的赌博明显要强于父亲的那种赌博,运气也明显更好。”斯坦哈特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他眼里,选择股票、做一名优秀的分析师以及投机,他所做的一切都有很强的目的性,而这是他和父亲的赌博之间最大的区别。

  与崇尚长期“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不同,斯坦哈特极其擅长短而快的短线投资并因此赚得满盆钵,他也因此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短线杀手”。

  “对我来讲,参与市场只是想获取正确决策的满足感,从投人到成功的时间越短,满足感越强。”斯坦哈特曾这样表达他对短线投资的热情。短线操作为他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投资回报。

  在斯坦哈特的短线操作生涯中,对IBM的投资是不得不提的。1983年,他利用借来的1亿美元以117美元的价格购买了80万股IBM的股票,这只股票缓慢上涨了15点,大多数股民不甘于就此平仓,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跌回120美元,斯坦哈特在接近132美元的价位卖出,净赚1000多万美元;在股价达到顶点时,他又卖空25万股,并在股价跌到120美元时平了仓,又赚得几百万美元。

  斯登哈德承认,IBM股票的确可以获得长线利润,但在别人等待股票涨到自己的期望价位的时候,做得更多也得到更多,“如果只做长线,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我总是见好就收,”斯坦哈特说。

  但斯坦哈特看来,这种短线投资的成功也并非完全赌运气,也需要建立在长期的基础上。他非常重视基本面的分析,他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资本回报,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特殊的交易风格。“我基于基本面的长期前景选择长线投资品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必须持有这些头寸到一定的时间。我经常对下属说,要将投资决策建立在长期基础之上,即使你要赌的事件可能不会发生。”

  作为一个获取最佳投资回报的高手,斯坦哈特懂得充分利用杠杆的作用。

  在1981年,斯坦哈特确信美联储将下调利率,中期国债将有大的涨势。于是,斯坦哈特用基金掌握的5000万美元现金为权益金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五年期美国国债等待利率下调。最终,2.5亿美元的债券投资赚了4000万美元。在这笔买卖中,基金实际用5000万美元的现金就赚了4000万美元。1984年末,他购买了4亿美元的中期政府债券,其中大部分钱仍是利用杠杆借来的,这次他预期利率下调,赚得2500万美元。

  饱经风霜的空头

  斯坦哈特曾这样说过,“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能保全自己的资产,这是最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事情。”而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他热衷于做空,被《福布斯》称为“饱经风霜的空头”。

  1970年美国股市崩溃,“抢钱的日子”过去了,但这给斯坦哈特的对冲基金带来了特立独行的机会。曾使他因做多而大赚一笔的股票,现在成了他做空的对象。

  据斯坦哈特的回忆,1972年的整个财年,他们在做一件“可怕”的事做空美国“最好”的公司,包括柯达、通用电气、强生、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等,这些成长性很好、有竞争优势、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很高知名度的公司,拥有长期投资者想要的一切,与传统意义上应该做空的基本面差、竞争力弱、红利少、资不抵债的公司截然不同。

  当时的“漂亮50”就是他做空的对象之一,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热门股票,人们对于其非常乐观。1972年秋,道琼斯指数第一次站上1000点,斯坦哈特却逆市而为,在几个月以后指数见顶前,早已经卖出了绝大多数的多头头寸,再一次净做空。这一次的逆势而为又为他的投资传奇加上了一笔。1973年,道琼斯指数持平,斯坦哈特盈利15%;1974年,市场下跌38%,他盈利34%。当“漂亮50”倒下的时候,绝大多数当红机构基金经理损失了5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80%到90%。

  1974年底,道琼斯指数终于见底,从1973年1月的1000多点跌到577点,看空情绪主导的市场已没多少人敢持股了。正如彻底的狂热是市场见顶的标志,恐惧无疑是市场底部的标志,斯坦哈特坚信市场已低迷见底,他曾不无骄傲地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只愿意买国债的时候,你就可以闭着眼睛做多股票了。”他几乎完美地抄底,在此之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把持仓结构从负55%变成了正35%,这无疑是一个从空到多的巨大反转。

  斯坦哈特坦言,对于基金经理来讲,在大家都赔钱的时候还能给他的投资人挣钱的感觉是最美好的,这是高度的职业满足感,但这份成就感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巨大的压力。

  据斯坦哈特回忆当时的情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市场持续下跌,经纪人打电话希望他买回股票平仓。而他拒绝,继续持有空头头寸,耐心等待更低的价格出现再平仓。而这期间,就连那些从他手里拿走大笔佣金的经纪人也开始憎恨他,因为在别人都亏钱的时候他在挣钱,公司的管理层在抱怨空头卖家把他们的股票搞得一团糟,人们开始说他贪婪、傲慢。

  做空股票的一条规矩是必须在“报升”的时候卖空股票,即以高于上一交易日的价格卖空,这就要求必须在市场上还有很多买家的时候建立空头头寸,因此提前下手就成为必须,这也引来很多人指控他抢跑,利用大宗交易员提供的买卖信息进行交易。

  用他自己的话说,“做空需要克服自己正站在魔鬼一边和美国、母亲以及传统价值观最对的怪念头,而且可能的损失是100%。”

  从不相信任何经纪人

  大多投资者都会认同,交易的世界里信息就是力量,而如何利用信心,斯坦哈特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

  在斯坦哈特看来,股票市场里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外行的观点有时跟专业人士的观点同样有价值,擦鞋匠跟经纪人都能成为股市里的天才。在《华尔街新人》一书中,当年的斯坦哈特和他的合伙人被描述为不遗余力挑战传统的人,无论是他的短线操作还是逆势做空,斯坦哈特所做的往往都与多数投资常理相悖,一次又一次展现着因“不同”而出色。

  对不同观点的重视让斯坦哈德从不盲从,对华尔街上满天飞的最新预测始终有清醒的认识,他花费巨资购买华尔街的情报,但从不相信经纪人的观点,在他看来,“假如一个经纪人很伟大,那他就不会出卖他的观点,因为那样回报率太低”。他始终相信那些人只是随大流的,他们始终在做的事就是不断的改变他们的观点,然后找出理论依据。

  斯坦哈特强调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以他的定义,所谓不同就是持有以事实为依据的明显不同于市场普遍观点的看法,他常说唯一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高水平的另类观点,而这要求掌握更多信息,对局势有比别人更深的了解,需要深刻理解市场的真正预期是什么,在正确的另类观点变成共识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巨额利润。

  《华盛顿邮报》在一篇回顾斯坦哈特职业生涯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多年以来,最困难的事情就是鼓起勇气挑战时下的主流思想,形成不同的观点,然后去赌这个观点。而这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投资人不该用对自己业绩的评价来衡量自己,而是应该用市场的公正指标来衡量,市场有着自己的世界。从短期的、情感的角度来讲,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如果你持有不同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你肯定会遭到市场表达出来的传统智慧的攻击。”

  从斯坦哈特的投资生涯来看,在市场即将到顶的时候面对多头势力的狂热做空,在市场底部的极度悲观中做多,或者称为反向交易,那些明显不同于市场共识的观点让他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做多也好,做空也罢,长线投资或是短线操作,斯登哈德一直努力保持着独立的思考,不受约束的思维使他能把握那些“方向性”的变化。受到斯登哈德青睐的股票往往很快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而他也尽可能地利用新的投资工具,介入新的投资领域。如果看看他的投资组合,就会惊奇的发现斯坦哈德的注意力集中在股市的各个领域,股票杂乱没有内在的逻辑性,但是这却是威力最大的投资组合之一。

  大落大起后全身而退

  1994年10月,斯坦哈特告诉他主要的合伙人,他将在12月底关闭所有的斯坦哈特基金,宣布退休。从1995年开始,美国继续经历超大的牛市,股价涨到令人窒息,对于在这种时候关闭公司,斯坦哈特自己也认为是难以想象的。而在这之前的大落和大起,成了斯坦哈特最后的传奇。

  20世纪90年代早期,斯坦哈特避险基金的资本金增长惊人,投资的每一产品都有出色表现,他开始寻求全球范围的扩张,1993年他运用杠杆大量买入的欧洲证券,斯坦哈特基金实现了超过60%的收益。

  然而好景不长,到1993年年底,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美联储调高短期利率,0.25个百分点的加息让斯坦哈特和其他的杠杆债券玩家措手不及;在欧洲,人们因担心德国央行会停止宽松的贷款政策开始抛售债券,欧洲债券因为流动性枯竭而暴跌。

  对斯坦哈特基金来说,这是出其不意的打击,而他持有的新兴市场债券的崩溃,更是雪上加霜。而祸不单行,斯坦哈特的公司此时被指控参与垄断两年期美国国债市场,1994年,由于涉足国外债券和国债丑闻,斯坦哈特对冲基金亏损了31%。

  斯坦哈特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他对自己能力过度的信心使他认为自己能够征服全球大部分市场,他忽视了自己的极限,这是导致失误的重要原因。

  另外,从13岁进入股票世界,他从业余投资人到职业投资师,从分析师到交易人再到首席投资组合经理,很长时间里,斯坦哈特自认为专长只在股票,但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投资环境却为他投资债券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但对他而言,全球债券市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媒介,进入毫无优势可言的市场、不能获得充足的信息流是最直接的原因。

  带着沉重的反思,55岁的斯坦哈特迎来了自己隐退前的最后一次辉煌。1995年9月,基金盈利22%,到了年底达到26%,他挽回了1994年的大部分损失,这样的业绩为斯坦哈特的隐退提供了条件。

  1995年10月,一家纽约报纸这样写道:“迈克尔·斯坦哈特意外地告别华尔街,给金融世纪里最闪亮的一段职业生涯划上了句号。”

  他曾这样说过,“对我来说,英雄应该是非洲圣人史怀哲博士、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以色列总统大卫·本·古里安这样的人,他们不富有,但他们让世界变得富有,而我一直是在帮富人,包括我自己变得更富,这当然不是罪过,但也绝不高尚。”

  于是,他将接下来的人生投入到公益慈善活动中。

  在对巴菲特的评论中,斯坦哈特这样说,“在他人生前70年只捐赠两分半美元,直至忽然有一天,他草率地决定将几乎所有钱都给一个人(比尔-盖茨),便摇身一变成为世上最伟大的慈善家,更开始游说其他亿万富翁跟随他的决定。”

  比起巴菲特,55岁隐退投身慈善的斯坦哈特作出这样的评论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员,还以慈善活动闻名于世。他一直有收集犹太文物的爱好,而指其中慈善盒成为他一项重点的收藏,而其中的原因是这些盒子代表着犹太文化里帮危扶弱的价值观。在他的慈善项目中,最著名的当数他与查尔斯·布隆夫曼共同创立的“以色列生存权”项目等。

分享到:分享到新浪微博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