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基金数据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基金研究报告 >> 正文

诺安基金深度报告:我国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2010-9-9 8:38:03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基金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
  今日诺安基金发布主题行业系列深度报告“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全文如下:

  整体来看,我国科技产业规模庞大,2009年达到7.6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由2006年的16%逐年提升至35%。但由于我国参与科技全球竞争较晚,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从低端做起,多年来存在结构性问题,“大而不强”;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演进逐步改善,但尚未出现质的飞跃。

  其中,我国电(600795)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庞大,包括制造和软件09年达到6.6万亿,贡献科技行业收入的87.5%,占全国GDP的30.7%,占全球比重达到19.1%并持续提升,早在03年已经超越日本(目前9.8%)成为全球第2,与美国25.6%的权重差距不断拉近;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35%;从业人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

  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大而不强”,利润率仅有3%左右;且参与企业规模不大,竞争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进入产业链较晚,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上,只能凭借低成本优势,从事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且竞争惨烈的代工部分;而在高附加值的上游原材料/芯片设计部分,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能够获得品牌溢价的下游产品端,也尚未树立品牌形象。比如我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基本依赖进口。200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1199.05亿美元,进口液晶面板349.81亿美元,集成电路连续6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其中我国MP3产量占全球98%,数码相框、DVD和MP4在85%左右,DC、DV和PC都超过了70%。另外,中小企业资源分散,形不成独特优势。例如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合计销售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美国IBM和HP的收入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以上,而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华为全力追赶,09年尚未达到200亿美元。而且从结构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科技企业出口的66%;而这些外资企业仅仅是利用我国低成本人工进行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垄断,未能实现我国“市场换技术”的初衷。

  我国研发投入2002年以来保持23.7%的复合增长,到2008年达到4616亿元,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1.54%,但与发达国家的2.5%~3.3%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并且结构较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过低,而试验发展比重高达82.8%,显示创新能力不足,仅能在他人成果上进行改进,难以获得超额收益。究其原因可以理解,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并且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指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结论之上,为达到特定用途进行的创新性研究;而试验发展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的成果,进行工艺改进而进行的投入。)

  从科技产业的应用来看,我国三网分隔严重,电信一家独大。由于对内容制作有较严格的审查,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使得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内容规模仍较小,09年分别仅为269亿元和743亿元;而作为较单一的通道作用的电信产业,发展宽松,在过去的10年随普及率增长大规模发展,去年规模达到8707亿元。从普及率来看,尽管手机仍是最高,达到56.3%;但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分别达到44%和28.8%。但由于有线网络由各级广电部门主管,电信产业由工信部主管,互联网带宽出口大部分由电信运营商掌控,这些历史形成的业务划分和利益分配问题,使得融合业务难以开展,如:①互联网语音业务(VoIP),从最开始的MSN语音,到后来的Skype、Google Talk等均被电信运营商屏蔽,以免自己的语音业务造成损害;②广电总局严查运营商提供的IPTV业务,防止有线用户被分流。

  尽管我国科技产业“大而不强”,短期难以依靠技术突破攫取超额利润,但国际比较来看仍有较多优势,包括人力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化程度等,仍可依靠中游加工和下游消费领域持续成长。

  我国人力成本优势仍将长期持续,未来五年,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供应充足,且成本低廉。尽管近期“富士康”事件使市场认为中国人力成本优势被削弱,但①中国人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即使与竞争国家比差距也很大,人民币升值短期不可能抵消这一优势。中国制造业工人时仅1.62美元,与欧洲36美元和美国30美元形成鲜明对比,甚至大幅低于墨西哥3.72美元和巴西6美元的水平;②中国效率远高于海外,而海外工会势力较强,对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都有明确规定;③其实海外人工成本也在逐步提升中,如美国、英国和韩国最低时薪2009年均有上调。

  我国地理纵深也可以承接东部产能转移。尽管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遭受劳工短缺、罢工潮以及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影响,由于中西部地区仍欠发达(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的1/3),且人力成本较东部地区存在10%~20%的优势、生产要素回报较高,科技产业产能可以在国内进行转移。

  我国科技行业市场需求容量十分庞大,消费能力持续提升,足够培养我国科技类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公司:①工业企业数字庞大,从99年的15万户快速增长到09年的40万户,平均收入也从3000万达到09年超过1亿元,利润率同样不断提升;②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城镇人均年收入接近20000元,农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6000元。

  我国科技普及程度相对较高,科技用户基数大,其中手机用户数达到7.96亿,普及率达到59.6%;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17亿,普及率达到31.2%,其中宽带接入户数达到1.13亿,从数量上都达到了世界第一。有线网络用户1.74亿,其中数字化比例35.6%,并在尽快完成双向化改造。

  充分了解我国科技产业的现状和优势后,我们认为未来5年发展趋势最明确的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三网融合以及LED进入日常生活等,这些行业中或诞生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爆发的可能性最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潜移默化改变消费习惯,增速或从目前的34%提升到2012年的47.7%;而实际速度甚至仍超预期,超过当初桌面互联网的普及速度。目前各种条件均已具备,只待3G用户数的快速提升。大摩预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设备或超过100亿,与桌面互联网10亿台设备形成对比,在刺激因素推动下(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iPhone),出现加速增长。主要在于技术上看,3G移动带宽超过1M,达到ADSL水平,且仍将提升,可以实现除标清视频播放和大型网游外的大部分网络业务;并通过卫星、基站、WiFi热点和蓝牙设备完成全方位覆盖;用户终端看,手机对便携电脑替代性进一步增强,CPU主频从02年的100M达到目前的1G以上,而出货价格持续下滑,成为更强大、更方便的个人终端,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互联网用户数从06年的1.4亿持续增加至2010年5月的4.2亿人,其中宽带用户从5000万人增加到1.1亿人;消费习惯来看,每天上网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且年轻人更偏爱上网,对于移动互联的便利性潜在需求增加;数据资费、设备成本由于技术升级而持续下降,3G时代每字节成本仅为2G时的1/10,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使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价格从2001年到2008年降低到20%左右;而人均收入持续上升,使用户和潜在用户基数不断扩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保守预计我国3G渗透率2013年超过10%,内容和体验将自我加强,产生更大粘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基于终端(包括手机、车载)的行为习惯将发生变化:①手机从单一通信转为综合终端,集娱乐、支付、查询多功能为一体;②内容看包括现有互联网应用向移动终端的迁移,包括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结合移动终端将产生的新应用,包括移动支付和位置信息服务等。其中,对于二级市场投资,我们最看好位置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位置信息系统,尤其是LBS(Location Base Service)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杀手级应用”,初步预计行业规模实现60%以上的高速复合增长,2012年达到115亿元。其中目前仍主要是企业用户占多数,随着GPS和智能手机的增加,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位置应用的增加,个人消费市场规模将在2012年超过政府企业市场。所谓LBS,是将导航得到的位置信息与移动通信融合的增值服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高带宽和多种应用会催化其发展。内容可以涵盖个人生活到政府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从地图信息资源厂商来看,LBS业务相当于地图API接口开放带来的多种扩展应用,将地图资源与互联网结合带来的增值业务部分。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