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基金研究报告 >> 正文

公募基金改革的方向:不在于“革故”而在于“鼎新”

2010-11-12 8:46:07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基金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

  过去10年,被称为公募基金发展的“黄金十年”。然而,随着自身规模的壮大及基础市场的日益成熟、私募基金的崛起及股指期货的推出,公募基金整体发展模式单一的弊端日益凸显。国内基金业现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关公募基金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业内人士甚至提出:公募基金需要“二次革命”。

  目前,对公募基金投资能力究竟如何,市场尚存疑虑。自“基金黑幕”以后,中国的公募基金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虽然“利益输送”、“老鼠仓”等行为仍有发生,但公募基金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最充分,监管最及时、最严厉,操作最规范、最“阳光”的机构投资者。也涌现出一批回报水平持续较高、规模较大、声誉较好的基金和基金公司。

  最近,有业内人士为基金业算了一笔账: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到2010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5.61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期间退出的市值约4.33万亿元(赎回+分红),基民的净投入为1.28万亿左右。而2010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为1.41万亿元。扣除认购、申购、赎回费1000亿元,基民的总收益只有317亿元左右。考虑到偏股型基金2006年底的规模已经接近5000亿,即使仅以三年半投资周期计算,累计收益也仅为6.4%,简单年化收益率为1.8%。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公募基金10年来没有跑赢通胀,成为大家对公募基金不满的根源。

  这种算法可能不太公正,但基金业对此也无法推卸责任。比如,一些基金公司单纯追求规模,曲意迎合市场,看什么基金好卖就大力促销或发售新品。这就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在国际成熟市场,基金销售往往由独立的第三方投资顾问主导。这正是国内公募基金需要改革的一个方面。

  近日,证监会正在修订《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大幅降低准入门槛,允许个人注册独立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这显然是一项符合市场化方向的重大制度突破。

  另外,公募基金固定费率制度是否合理,也一直争论不休。总体而言,开放式契约型公募基金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模式。由于面向普通公众,又有申购、赎回机制作为约束,所以全世界公募基金都是采用固定收费制度。当然,也有人以基金出现亏损为由,建议采取浮动费率模式。

  对于前期出现的大量公募基金人才转向私募,市场有人士建议,改变现有公募基金收费方式和激励机制,一时间呼声很高。

  但对公募基金来说,其追求的应该是长期、稳定的相对回报,采取的是持续重仓、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重要的不是“明星”经理,而是内控机制和投研团队,短时间的人才流动不会影响基金的整体和长期业绩。

  因此,公募基金改革的方向不在于“革故”,而在于“鼎新”。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转变角色,打破垄断,降低门槛,从管制回归到监管本职。

  目前,国内设立基金公司的门槛非常高,基本上为券商、银行、国企所垄断。它们在审批制下享受着垄断的利益,缺乏创新的动力。而且,这些投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会出现与持有人、职业经理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监管层有必要放宽政策,允许民营企业或个人设立、控股、参股基金公司,允许管理层持股。条件成熟的基金管理公司,还可以允许其上市。再比如,探索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模式的引入。在同样的公募基金监管条件下,让各类市场主体自由进入,公平竞争。

  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由于中小投资者众多,承受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公募基金注定要占据主流地位。公募基金提供相对完善的产品线,在充分披露、严格监管及合约限制下,规范运作,赚取合理回报。市场期望,经过改革之后,公募基金能够逐渐改变目前这种“大而全”的单一化、同质化发展模式,走向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未来若引进合伙制、公司制模式后,公募基金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灵活,基金产品也将更加丰富,市场更趋于细分。

  然而,投资者始终要牢记一点:任何类型的基金都只是诸多投资工具的一种,不可能十全十美,关键还在于投资者如何选择和使用。作为管理层,关键在于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张东臣 搜狐金融事业部研究中心总监)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