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基金数据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私募基金 >> 正文

私募债券开闸在即 聚焦40%上限“红线”

2010-9-15 8:30:01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私募基金
核心提示: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夕,酝酿多时的私募债券发行,正迅速进入监管机构议事日程。

  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负责人9月13日向本报记者透露,早在8月底,一份名为《银行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私募发行规则》的规范性文件,已由央行下属的交易商协会下发到各相关金融机构。目前该行正在积极为可能推出在即的私募债券发行试点做准备。

  “目前操作性文件已出,但具体的试点方案尚未公布,各家银行都想抢一抢。”这位负责人说。

  此举意味着,继2005年短期融资券和2008年中期票据推出之后,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又将迈出一大步,即改变目前债券市场单一依靠公募市场的“一轮驱动”局面,在发行方式上引入私募发行,进而形成公募与私募市场“两轮齐转”的局面。

  所谓私募债券,又叫非公开发行,是按照特定制度安排针对有限数量的特定投资者发行的债券。其发行手续简单,发行范围小,通常不需要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开资料信息,转让时会受到限制。作为银行贷款的补充,私募债券是一种有效的资金来源。

  “我们希望私募债券能够尽快推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目前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的格局,对推动利率市场化也大有裨益。”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表示,“既然发债成本要显著低于银行贷款,又没有上限的话,那谁还愿意多去银行贷款?”

  焦点:能否突破“40%”天花板?

  市场各方普遍对私募债券寄予厚望。

  自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券推出以来,短短5年,中国公募债券融资规模已雄踞亚洲第一。根据交易商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存量已达19.7万亿元,市场整体交易量为38.8万亿元。

  但与美、日成熟的债券市场相比,中国私募债券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接近交易商协会的人士表示,以场外配售撮合为主题的私募债券融资已成为发行人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截至2010年5月初,美国私募债券数量约4000只,存量规模1.7万亿美元,为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市场规模的1/4。

  私募债券的吸引力在于,上述大行投行部人士总结了几点:(1)企业发行私募债券规模无上限。只要有投资人愿意投资即可发行,没有一般债券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的发行条件约束。(2)审批流程和信息披露较普通债券简化,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备案即可发行,不需公开披露。(3)利率由市场化原则确定,高端企业发行的私募债券利率低于贷款的可能性大。(4)属于类银团贷款产品,企业召集几家合作银行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人即可发债。同时由于存在低利率优势,企业有发行私募债券的强大动力。(5)在结构化和产品设计上非常灵活,还可嵌入转股条款。

  这些优点也已体现在上述交易商下发各银行的发行规则中。据上述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人士透露,这份规则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程序性规定,即如何提出私募发债申请、如何注册等等,“发行内容比较多,但程序上要比中票和短融简化很多。”

  与程序性规则相比,市场更为关注的是:私募发债对于发债规模有无限定?

  按照现行《证券法》,企业债券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这一红线无法逾越。于是,在经历了2005年短期融资券和2008年中期票据的两道闯关后,债券规模急剧膨胀的企业已经接近发债天花板。

  交易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信贷规模管控之下,企业债和中期票据发行量分别为498.50亿元和1741.00亿,降幅达57.56%和36.79%。

  而私募债券,正为苦于40%“天花板”的大型企业融资,提供了闯关可能。一位交易商协会人士表示,根据相关法律,私募与公募发行的分界线是200人,即向200人以下的投资者发行债券,便可算作私募发行,可不在40%的约束范围内。

  一位国开行人士也表示,私募债券发行,客观上为企业规避40%发债上限提供了一个通道。监管部门也借此可进一步打开债券市场的空间。

  不过,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已下发银行的发行规则中,尚未对投资人和发行人做出明确限定,因此,能否突破40%上限尚未尘埃落定。

  “原先40%的要求不太合理,但我担心这次私募发行最终文件可能仍然与40%有关。”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但有接近交易商协会的人士表示,对于银行间市场管理者的交易商协会来说,“当然希望对40%的红线有所突破”。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