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车第一民企生存调查
2011-8-12 15:30:06 文章来源:中国经信和信息化 作者:佚名
工商资料显示:中车公司于2002年1月9日由王文及另外2名股东共同出资200万元成立,王文占50%股份;2003年8月15日,该公司首次增资,加入了北京中车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400万元资金。该年年检显示该公司处于“经营不善”的亏损状态;2003年10月22日,该公司经营范围增加了“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项目;2004年,中车公司营业额从上一年的1300万猛增到2亿多元,从业人员超过600人。这是中车公司账面数字最好看的一年;2005年3月,该公司由北京中车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增资到6000万元,营业额却陡然下降至1.3亿元,此后逐年大幅下跌。2007年和2008年营业额分文未有,企业从业人员剩余三人,尽管企业总资产仍在稳定增加,负债率却增加到81%,从账面上看中车公司已经接近破产边缘;从2005年起,中车公司开始对外投资,逐年保持1000多万元的稳定投资规模。2007年,中车公司工商企业年检状况由“经营一年以上”变为“投产开业”,次年,中车公司向重庆大江安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注资975万元,持股55%。 铁道部“棋局” 高度封闭的铁路系统一直以来是民资的禁地,为何北中车敢踏进这个禁区?缘何铁道部允许北中车踏入这个禁区呢?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北中车的进入只是铁道部完成国际先进技术引进一盘棋,而北中车就是这盘棋中的重要一子。 铁路货运列车提高运输效能的办法是“重载”和“高速”,世界上主要铁路运输大国都斥巨资在这两个环节上予以研发。假设一列货运列车有50节载重60吨的车皮,每列列车的总载重吨位为3000吨,如果更换为载重70吨的车皮,则每列列车可多装载500吨的货物,此时如果列车运行速度能从时速50千米提升到100千米,则运行时间可大为缩短,并极大提高铁路输送能力。 在2005年之前,我国由于钢轨质量、道岔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研发及应用的严重滞后,铁路货运车皮的最大载重量一直未能突破70吨级,满载行驶速度也无法超过时速60千米。
|
分享到:

|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