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白玉螭纹兽足笔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7/10/11 10:36:59  



  历代螭纹的变化

  螭龙出现于战国晚期,此后一直延续至清代,其中汉魏时期盛行,隋唐时期低潮,宋以后作为仿古题材重新兴起。

  汉代多采用高浮雕的技法雕琢螭纹,鉴定要点

  1. 大多为正视象,面部略成方形,似虎头,两耳上竖似猫耳。

  2. 脑后无角。独角或歧角。

  3. 杏仁大眼,为加强效果,往往采用较宽的方形眼眶。

  4. 颈长而粗,弯转有力。

  5. 胸部挺起,腰部下馅,臀部跷起,身体呈较大幅度的形弯曲。

  6. 四肢做前俯后蹬的姿态,饱满有力。

  7. 尾较长,雕成扭丝状,一般不分支。

  中期以后和云纹放一块,晚期尾巴开始分支,眼角出现下垂,不再出现高兴的表情。

  东汉

  螭纹的主要变化有:尾部不再雕成扭丝状,并开始出现分支,身上装饰细致的毛发纹和小圆圈纹等。

  汉代  

  除了做伏窝状的螭,还有穿云螭,有羽螭,子母螭等。

  魏晋南北朝:

  1. 高浮雕的螭龙纹,多穿行与流云之中。

  2. 耳以梃钻孔表示,似猫耳。

  3. 身体较细长,阴刻肋骨纹,有的脑后出现毛发。

  4. 眼角下垂,似有悲伤之表情。

  宋代

  宋代的螭龙纹为仿古题材,仿照汉魏的螭纹,带形似而神非,甚至形也有明显的差别,常见脑后有发,口中衔有长长的飘带,身体细长扭曲,但缺乏肌肉感和力度。

  元代

  元代的螭头较长,眼,口,鼻五官集中与头部的三分之一处,脑后束长发,飘至前足或胸背处,身体瘦长,双肩上耸,前腿弯势柔软,后腿一弯一伸,似弓形。螭做爬行状,身饰肋骨纹,关节处以旋涡式卷云纹表示,尾特长,均分支,呈卷云形,一足踏于尾上。

  明代

  头较元代短,额较窄并有刻纹,眼形不固定,有圆圈形,三角形,橄榄形,倒八字形,梳形和虾米形等。脑后有角或无角,有发飘动,尾部如羽翅,腿上,颈上刻毛。

  清代

  清代的螭纹有的模仿两汉螭纹,有的综合各代螭纹特点于一身而做四不象形,还有一些抽象变形的装饰形图案螭纹,清代螭纹最大特点是下唇有须,头部较大,身体略短粗,光素。

         (本藏品现藏于古今通宝(上海)展览交易中心)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