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中国概念震动美国的背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   更新时间:2011/5/30 10:43:37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北美时间2011年5月4日上午,华尔街11号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早早地在大楼外墙挂出了蓝白色的旗帜和横幅,那上面的“人人网”中英文标志显得格外鲜明。9点30分,人人网CEO陈一舟郑重地敲响了纽交所5月4日的上市钟,此起彼伏的掌声响彻整个交易大厅。人人网股价当日报收于18.0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8.64%。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人人网的市值超过70亿美元,蹿升为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华尔街11号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早早地在大楼外墙挂出了蓝白色的旗帜和横幅,那上面的“人人网”中英文标志显得格外鲜明。 (资料图)

  不过,这点涨幅相对于优酷网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去年12月8日,优酷网CEO古永锵同样敲响了纽交所当日的开市钟,优酷网股价首日大涨161.25%,创下美国近五年来上市首日涨幅之最,整个华尔街为之沸腾。

  看见一到大洋彼岸就身价暴涨的古永锵和陈一舟,在大洋此岸的同行们也摩拳擦掌,准备登陆美国。据悉,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等众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或计划在今年5月赴美上市,算上去年10月登陆纳斯达克的麦考林、与优酷网同天上市的当当网、今年3月惊艳纽交所的奇虎360等企业,不少人都在感慨: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是已经在美国上市,就是正在去美国上市的路上。

  然而,遥想十几年前的中国,没几个人知道互联网为何物,那时管这个“新生事物”叫做因特网,“因你们而特别的网”——当时的广告很给力。而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引领最新一次的上市潮流,甚至引发是否是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征兆的全民大讨论。

  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进而轰动世界,一路狂飙,也曾大起大落。

  昨天篇:互联网的中国之路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6年的深冬,北京市中关村白颐路南端街角处竖起一块巨型广告牌。当时,普通中国人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向北1500米,其实是一个名叫瀛海威的公司的科教馆,是对互联网知识进行科普的地方。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块广告牌则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不过,中国互联网故事的缘起还得往前回溯几年。1987年9月14日,王运丰教授和他的同事,以及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措恩,坐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间办公室里,郑重地在计算机上敲下了一份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但由于系统小漏洞,这封邮件一直到六天后的9月20日才成功发出,邮件首先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随后到了美国和爱尔兰。“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句话光荣地载入中国史册,因为它是中国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电子邮件节点,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曾说: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在1980年代,互联网在国际上已经渐成气候。在海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家们立刻意识到,通过互联网与海外交流,显然比传统的长途电话和传真更便宜、更快捷。然而,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中国无法购买到包括超级计算机在内的高端设备,而且美国还借口安全问题,不同意中国互联网接入美国的骨干网。1990年,王运丰在措恩教授的帮助下,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由于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个域名服务器便暂时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机房里。

  与此同时,一群科学家正在中科院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捣腾”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这条线路,从美国的斯坦福SLAC计算中心(即美国能源部的国家线性加速器中心)出发,通过地面光缆到达旧金山市,再租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卫星专线到达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再走光缆到达离高能所最近的五棵松电话局。不过,从五棵松电话局到高能所并没有光缆,只好用一对电话线来解决。为了向电话局解释什么叫互联网,科学家们费尽了口舌。当然,除了技术问题,科学家们还得一遍遍地跑手续批准问题,折腾了整整18个月。就在大家都快要丧失信心的时候,1993年3月2日,线路突然通了。当这条专线和美国接通的时候,着实把美国人吓了一大跳。在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后,中国部分连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专线终于开通!

  随后,高能所又增加了15条电话线和设备,一千多名科学家成了中国最早一批的互联网用户。

  与此同时,在中国科学界的努力以及国外同行的帮助下,中国与美国就联通互联网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1994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来到美国,向当时主管互联网骨干网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申了加入互联网的要求。这一次,中国人终于得到了认可。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又过了一个月,中国互联网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从德国移交到了中国。

  1995年,按照中国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的协议,从北京和上海接入国际互联网的两条64K专线正式开通,并且开始向全社会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这一年,美国的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 95;这一年,美国的网景公司上市,股价一路飙升,引起无数人对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猜想;这一年,中国打开了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但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中国内部掀起了一场是否要互联网的激辩。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现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的姜奇平曾在国务院信息办工作,他回忆说,“争论非常激烈”。争论的焦点就是:互联网到底是一次骗局还是一次挑战?有些人认为它是美国人的骗局,就像当年美国人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一样,现在美国也想用互联网把中国拖进去。还有人认为,搞信息业是超前的,中国应该以发展工农业为主。当然,这一场争论的结果是,主张应该大力发展中国信息业的观点占了上风。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

  而在民间,也是从1995年开始,致力于ISP(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公司风起云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就是瀛海威。1995年,32岁的东北女人张树新创办了瀛海威,在全国范围内做起了ISP。此外,张树新在北京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她还在各大媒体开设专栏,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到1998年,瀛海威是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虽然后来瀛海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瀛海威三个字对中国互联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公司自身,许多中国人正是伴随着瀛海威走进互联网世界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