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失让中企赴美上市受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11/6/18 20:50:13  

  中国赴美上市企业上周遭遇“黑色星期二”,中国概念股遭到重挫。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企业造假的咎由自取,但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对此也负有一定责任。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中国的金融体系对这类问题控制的投入和管理能力都有局限性,尤其是只有概念、缺乏资产抵押实力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更是很难得到银行家们的青睐。今天,即使是地方股份制银行,其客户群体和国有五大行“同质化”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再加上中国直接融资的平台缺乏一批有高度职业伦理观和娴熟创新能力的机构群体,对中小企业惜贷和高利贷的行为比比皆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些融资方式,比如小额贷款、创业板、私募投资基金等,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格局。因此,中国的决策部门希望中小企业走出去,依靠美国市场的成熟度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中国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理想。但是,这次中国概念股的“黑色星期二”告诉我们: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由于中国金融业被国际市场“边缘化”,中方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推进,无法得到站在中国企业立场上、负责任的中国金融团队的参谋,所以才出现了别人借你的筹码赚钱(低价买入、高价抛出),最后又把你送上断头台(培育“出货”的时机)的结局。事实上,中国上市企业在美国遭阻击,还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脆弱使得别人有机会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金融业、商业运行模式和成熟市场的“国际接轨”十分必要,应多听取香港金融机构和其他可以信赖的在华金融机构的建议。

  目前,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加强,从内容上看和成熟市场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们监管部门的审核能力、监控力度、事后惩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民营企业“逆向行驶”的勇气可歌可泣,它们在美国出现的很多造假行为即使存在,笔者也感到它们是无知所为。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金融有效监管的缺失让它们蒙受了海外上市的屈辱。今后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为它们把好“出门”的关,这不仅是为它们负责,更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形象负责。现在海内外不少人都指责它们有意造假的行为,这实属冤枉,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去海外上市的目的,就是想尽快披上耀眼的“光环”,尽早回国发展,根本不是为了寻找“监管套利”的机会而选择美国这一成熟市场来冒险!

  笔者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尤其要注重软实力提高,先要强化金融为实业服务的功能,等时机成熟后再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工具,推动居民财富的增长,这是金融强国的最高境界。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金融改革,都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否则,顺序颠倒将会挤出实体经济部门的活力,最终导致改革前功尽弃。(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