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电影《芳华》为何引发争议?

作者:于泽远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更新时间:2017/12/25 15:51:22  

  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新作《芳华》上映不到10天,票房已经高达七亿(人民币,约1亿4000万新元),并有望突破10亿元,创下冯氏电影的新纪录。

  但《芳华》在大获票房成功的同时,也招来许多口水,其中不少批评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部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出品的电影也成了一部有争议的大片。

  《芳华》根据曾经是解放军舞蹈演员的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文艺兵的故事:男主角刘峰乐于助人,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但常常被人利用,还因爱上一个女兵被赶到基层连队,并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女主角何小萍有个被劳改的父亲,心理负担沉重,又在文工团中屡遭战友歧视,后被下放到野战医院见证战争的残酷,一度精神失常。

  刘峰与何小萍多舛的命运,他俩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后来在现实生活中的潦倒,让很多人感到压抑。有批评者认为,电影是打着回忆青春的幌子,抹黑部队,抹黑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比如,一头猪跑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游行队伍中,刘峰和一帮战友撞开游行队伍去抓猪,这让一些人觉得是在“辱毛”;又比如,何小萍在文工团饱受战友欺侮,却无处申诉,最后被发配战场,这又让某些人感到是在歪曲当时的部队风气。尤其是立过战功的刘峰、何小萍,最后流落社会底层,成为文工团战友中境况最惨的一对,不仅违反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也与官方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格格不入。

  于是,有人在百度贴吧中说,《芳华》讲述了一个组织、战友、社会一起欺负英雄,欺负好人,好人没好报,坏人全幸福的故事。搜狐网站刊登的一篇署名“雪峰刀”的文章更指,这部片子否定那个时代,解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丑化伟人;《芳华》就是投向时代的标枪,不仅仅投向那个特殊时代,也投向了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投向当前时代的标枪,而且还带着剧毒。

  但多数舆论还是给予《芳华》正面评价,认为影片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时代特色和生活现实,是冯氏电影的巅峰之作。

  按照冯小刚的说法,《芳华》很暖,但本质上是一部悲剧。这个评价比较实在。《芳华》大胆触碰中越战争话题,大胆展示人性和社会的扭曲,同时又向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在时下中国的文艺创作氛围中,冯小刚把握艺术和政治之间微妙平衡的能力,殊为难得。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为主人公的不幸叹息流泪,却未必会因此产生过多的政治联想。许多中老年观众是《芳华》的拥趸,他们往往对政治比较敏感,但他们从《芳华》中更多看到的,是自己激昂青春的影子,而不是对军队、对时代的抹黑。比如,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军的老兵穿着当年的军装列队到影院看《芳华》,他们在电影结束后热烈鼓掌,显然并不认为影片冒犯了自己。

  《芳华》引发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左右思潮较量的延续。近几年来,在卓有成效的舆论管控下,左右之争表面上趋向式微,但双方仍一直在暗中较劲。借《芳华》展示出的文革以及现实中的某些阴暗面,左右思潮好像都找到了宣扬自己价值观的发力点,《芳华》想不“躺枪”都难。

  但是,大多数观众是抱着看一场好电影的心态走进影院,而《芳华》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在《芳华》的艺术成就和高歌猛进的票房面前,则显得无足轻重。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