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载主题访谈:声扬科技紧抓大湾区机遇,以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万发  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2/7/4 12:00:25  

6月3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香港科学园考察。习近平主席在考察中指出,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的深港融合为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新力军”的优秀代表企业,声扬科技CEO李亚桐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谈到了他与张伟彬博士、陈东鹏博士等创业搭档在大湾区求学创业的历程,认为在深港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湾区的年轻人和科创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是得益于大湾区深厚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金融政策,公司的科研实力与日俱增,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VoiceDNA语音反欺诈平台”服务了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重庆银行、中国人寿财险、光大永明人寿等数十家大中型银行、保险机构;2021年,声扬科技获评“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

与此同时,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在采访中也表示,声扬科技的案例体现了深港青年如何通过发挥科研实力、创意及创业精神,紧抓大湾区建设的丰富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声扬科技建立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研发中心

以下为正文部分,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河北侧是合作区的深圳园区,河南侧是香港园区,“一国两制”下的“一区两园”,通过创新发展把深港两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广州南站坐上高铁,1个小时即可到达香港西九龙站,如果在深圳福田中心站上车,时间则缩短为15分钟。从西九龙站点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年轻人爱逛的海港城购物中心。

“近年来,随着包括金融支付在内的各项服务便利化,内地和香港基本已经没有距离。”港资华商银行的员工王心吟回忆说,她2018年10月到香港工作,已经深刻感觉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正进一步加速,经济金融也更加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时间回溯到25年前,香港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归25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更紧密交融,青年人交流互动更多,祖国成为香港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深港的交流互动已无隔阂,香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经济生活早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之中。

年轻人扎根大湾区

青年人有活力、有干劲,是香港以及整个大湾区的未来。

“80后”李亚桐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完硕士后就作出到深圳创业的决定,他与两名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博士搭档,在深圳创办了声扬科技公司,扎根内地市场,并以其核心的声纹识别技术服务各类客户。

如今,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企业等多项荣誉的声扬科技公司,已将诸多银行保险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对象,并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中助力更多香港青年实现发展梦想。

“我们看好大湾区的发展环境,大湾区在金融服务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李亚桐说,尽管公司处于发展期尚未盈利,深圳的银行机构已为公司提供了超千万元的信贷支持,“他们(银行)愿意陪着企业一起往前走、一起发展。”

伴随大湾区的快速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在香港求学居住的内地以及香港居民来到内地工作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港资企业扎根大湾区发展。

“鼓励香港年轻人到大湾区创业,有助于香港与内地城市优势互补,贡献国家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说。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3.7万余名香港居民在深圳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较2018年底增长204%。

据了解,2021年,仅注册地在深圳前海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港资企业就已超过2400家,深圳前海成为港资、港企的重要聚集地。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企业、人员的交流,监管部门也着力引领金融机构强化对港企、港人的支持力度。

“随着深港两地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多,我们着力引导辖内的金融机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助力香港企业能够更好在内地发展,助力香港人在内地便利生活。”深圳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深圳银行机构开展“深港通注册易”“湾区社保服务通”等跨境政务一站通,为香港人在深圳创业、居住营造提供便利服务,降低他们的创业、生活成本。

在监管引领下,深圳金融机构着力支持香港人在深圳创业发展,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园区平台为例,多家金融机构创新孵化贷、科创贷等服务,实现“入园即贷”,把信贷等金融服务送到企业办公室。

广东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香港银行机构通过跨境联动、协同创新,积极对接大湾区金融需求,支持香港企业发展、居民安居乐业。

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例,2021年,恒生银行、大西洋银行等港澳银行辖区分支机构累计向在内地置业的港澳居民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近300笔,金额合计约3.5亿元人民币,为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安居置业。

金融助力互联互通加速

香港回归以来,包括金融在内的各领域互联互通已成为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主线。

早在2001年,粤港澳深四地保险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即建立,目前已举办二十一届联席会议,广东银保监局、香港保监局、澳门金管局、深圳银保监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保险监管实践、规则衔接及四地保险业互联互通展开深入交流讨论,达成多项共识。

目前,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保险业互联互通正快速推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广东、深圳保险机构承保的港澳跨境机动车辆已超5万辆,为跨境车辆提供更便捷的保险服务打好基础。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持续推动跨境车险“三地保单、一地购买”,创新落实跨境车辆“等效先认”工作,为跨境车险升级落地继续做好各项准备。

此外,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支持开发创新型跨境医疗险和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累计上市超20款跨境医疗险和大湾区专属重疾险,部分产品万元保额费率接近香港主流产品。同时,通过研究探索编制大湾区专属生命表,推进内地与港澳保险规则衔接。

金融市场的各项互联互通也在加速推进。“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已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截至2021年末,“跨境理财通”业务办理资金汇划共计4.86亿元,参与投资者2.2万人。目前,“跨境理财通”香港与内地的双方向投资产品交易额保持着持续增长。

香港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南洋商业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等6家港澳银行辖区分支机构联动港澳母(总)行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推出基金、债券和存款等相关产品近千个,大湾区三地居民投资理财有了更多选择。

在民生领域,广东在全国首创“医保一站通”业务,解决了港澳居民跨境办理医保跑点多、时间长、手续杂等难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计为4.37万名港澳客户办理医保参保业务。

针对跨境保单的服务欠缺问题,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会同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召开多轮座谈,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未来保险服务中心设立后,将为合法持有港澳保单的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化的理赔、续保、退保等售后服务,促进三地保险业务进一步互联互通。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借国家大发展的政策东风,香港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站设点、布局发展已赢得先机。

近日,大新银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正式获批筹建,香港大新银行有限公司也成为在内地拥有子行和直属分行的“双牌照”银行。这既是对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别献礼,更是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的典型案例。

据了解,早在2012年末,港资银行就以异地支行的形式实现了对广东所有地市的全覆盖,通过推动外资银行金融服务覆盖广东全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香港金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下了基础。

以深圳为例,深圳银保监局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来深圳设立经营机构。目前,深圳已成为内地港资银行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已有16家港资法人银行及分行,港资银行机构资产、存贷款、净利润占全辖外资银行比重均超六成。

近年来,香港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设立了区域管理中心、后台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备份中心等功能中心,金融业态日益丰富。

这些设立在广东、深圳的香港银行机构,深度融入内地,即为开设在内地的港资企业以及香港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也更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在广东银保监局引导下,香港银行机构发挥区位优势,积极统筹资源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亚银行成立了大湾区工作组并由内地法人银行CEO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管理并落实银行在大湾区的业务发展战略;渣打集团在广州设立大湾区中心,预计总投资额达4000万美元,汇聚人才和资源推动集团在大湾区的发展。

创兴银行、恒生银行等香港银行辖区分支机构联动香港母(总)行通过跨境担保、设立大湾区信贷专项资金等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提供了大量融资支持,2021年累计授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香港与内地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金融资源的流动上,内地在多个方面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支持了香港的发展。”一家总部设立在香港的保险机构负责人表示,香港的优势是发展体系成熟、竞争充分,但成熟的另一面是创新动力不足,在创新方面,内地则有着包括人才、机制等方面很大的优势。

以香港华侨永亨银行为例,该行累计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在大湾区内地组建信息科技中心,充分发挥大湾区科技人才力量强大的优势,向集团提供金融科技支持。

段崇智认为,声扬科技的案例体现了香港年轻人如何通过发挥科研实力、创意及创业精神,紧抓大湾区建设的丰富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的市场较小,局限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到大湾区创业,能让创业者善用内地城市在大规模制造、应用及把研究成果市场化等方面的优势,弥补香港市场的不足,达成互惠共赢。

□王小波

责任编辑:杜向杰 韩业清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