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云谷校区规划图。 施一公说:“一味照搬西方经验,是无法办好中国的大学的,必须遵循中国的实际国情。”很多年前,朱清时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四月初,随着教育部一纸公文,西湖大学正式获批,这所全新的高校正式加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 坐落在“新一线城市”中最耀眼的杭州,受到了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一流学者的鼎力支持,有民营资本组成的西湖教育基金会作为资金保障,教育部的审批也仅用了短短的6个月,西湖大学的未来,看上去顺风顺水。 再回顾去年出台的“双一流大学”计划,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民间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公立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的一轮大发展仿佛近在眼前。而身在其中的所有人都相信,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第一次如此之近。 北京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在2030年整体水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目前的西湖大学代校长施一公,把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大学之一”的时间点定在十五年之后,与北大的目标接近。 十三年前,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总理提出的问题,西湖大学能给出怎样的回答? 陈坤曾在电影中饰演钱学森。/ 电影《钱学森》剧照 “钱学森之问”和崭新的西湖大学 ———————— 2005年,一个叫做“钱学森之问”的问题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不小的震荡: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年,朱清时还是中科大的校长,施一公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还是三位数。 钱学森好像是人们把憋了很久的问题问了出来,一时间,大学管理者、学者、学生,乃至普通公众,纷纷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行政化严重,大规模扩招,应试教育压抑学生创造力,泾渭分明的文理分科等等,一场大讨论给出了诸多答案。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果是显著的,否则不可能支撑起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但大学内外的人们,同时被一个疑问触动,也证明问题的存在和改革的必要。 扩招之后,在中国上大学早已不是一件难事。 许多年过去,这所即将在西湖边拔地而起的大学,用许多措施证明它创新的勇气。 根据新闻报道,西湖大学将设立董事会,校董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章程中规定,董事会包括学生代表1人,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西湖大学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承担,这个在2015年7月成立的基金会汇集了马化腾、王健林等一批企业家的支持。和一般大学的办学过程不同,西湖大学从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预计未来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目前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入学。 这所大学的一切,和我们所熟悉的公立高校都是那么不同,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民办大学更是相去甚远。仿佛一切都在按照施一公去年放出的豪言壮语稳步前行。 施一公获得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当时施一公的调门起得很高,他预言,到2019年末,西湖大学将拥有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的师资力量;5年后,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阵营;15年后,媲美加州理工。 方舟子很快发声,质疑彼时的施一公还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有“脚踏两只船”之嫌。不久之后,施一公就辞去了清华副校长职务,办好西湖大学的决心可见一斑。 [NextPage]会是下一个南科大吗? ———————— 上一个如此大刀阔斧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还是朱清时和他的南方科技大学。 作为迅速崛起的科技创新之城深圳,缺少一所顶尖大学一直是心头之痛。从中科大校长位置上卸任的朱清时,成为深圳市政府看中的校长人选。 无论是创办者还是公众,当时对南方科技大学寄予的厚望丝毫不逊于今天的西湖大学。2010年,朱清时写下给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次年,四十多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科大的学生入学报到。而当时还未获教育部批准的南科大,尚不能授予他们全社会承认的文凭 坐落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曾经是中国高校锐意改革的标志。 朱清时和施一公,两个改革掌舵人看上去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都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在走上国内顶尖高校的行政岗位之前,都是一流的学者。 而他们手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又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一所是公立高校,一所是民办大学,一所从培育本科生开始,一所从培养博士生开始。 今日的南科大不能说不优秀,但与其创立之初,对标香港科技大学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在朱清时离开后,这所大学作为改革者的形象也越来越弱,很难在媒体上发现它的踪影。 西湖大学会成为下一个南方科技大学吗? 卸任之后朱清时将回中国科大;他称南科大已小有所成,不会因其离开而“走样” 它们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大不同,西湖大学所面临的环境也比当年的南科大更好一些,理应有更宽广的未来。但说到底,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破局者,西湖大学创新的决心是相似的,一如南科大的校徽上,那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NextPage]希望西湖大学能走的更远 ———————— 很多年来,公立大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也几乎承载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全部希望。 如果说公立大学近年来全无建树,那一定是不客观的。只要到网上稍微搜一搜,就不难发现,几年前“清华北大为什么国际排名比不上香港高校”的问题,如今已经替换成为了“清华北大为什么不如常春藤大学”。 湖大学能不能打破公立高校对国内一流高等教育的垄断? “钱学森之问”提出时,国际排名还不入流的清北,现在已经在各类排行榜上稳居世界前一百甚至前五十。有时候在一百名的范围内,还能看到这两所之外更多中国高校的身影。 但是再查一查国内顶尖大学学者们的简历,十有八九都是归国博士,本土培养的科研精英依旧少之又少。看来,“钱学森之问”还是没有被解答。 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单靠清华北大,单靠西湖大学,都是不现实的。,当有一天中国的高校纷纷挤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时,不应该只有公立大学,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元的办学形式出现。从这一层面来看,西湖大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看,它也拥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所近代高校。 中国的大学只走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光,还没有孕育出足以令国人骄傲、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但中国的大学扎根在千年文明和十数亿国民的土壤上,又实在应当诞生出最一流的高等教育。 西子湖畔的西湖大学未必要取代什么、打破什么,希望它的调子低一些,步子稳一些,能够走得更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