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雪龙号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 9月26日,克服时间紧、冰清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后,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顺利返回上海。 据新华社此前消息,这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是完善北极观测网、开展北极业务化观/监测的重要航次。 26日,位于浦东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雪龙号甲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自7月20日从上海出发以来,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海域开展综合调查,安全航行逾1.25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815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4.8度。 中国北极科考始于1999年。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前七次北极科考均以科研项目调查为主,第八次开始尝试进行业务化调查,此番第九次科考,则首次将两者相结合。 此次考察队由“雪龙”号船、综合队、大洋队等组成,共131人。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介绍,此次共实施了88个海洋综合站位和10冰站的考察,冰站数量、冰基浮标以及锚碇观测平台的布放量均为历次考察之最。 特别值得一提的,这次考察首次成功布放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值守观测设备,使中国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了冬季。 目前,各国以破冰船考察北极,主要集中在夏季,对海冰春季融化、秋季冻结等关键过程缺乏了解。 “无人冰站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冰的形成和消融过程,目前数据正通过卫星传递过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无人冰站预计可以运行一年。 此外,在白令海公海海域,水下滑翔机自主航行了500nm,成功实现了白令海海盆和路坡区持续44天的高密度观测。 在楚科奇海北风深海,考察队则开展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 ,这为研究楚科奇海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通过与国际大型北极考察和研究计划相配合,此次考察的大气探空等观测数据将与国际计划实现融合和共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