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吉林通钢因国企重组,导致数千名职工群情激奋走上街头,总经理更被群殴致死。发生这样的极端事件,当然与企业工会瘫痪、沟通平台缺乏以及内部腐败传闻等因素有关。但是,为什么东北地区群众一旦失业,马上就象天塌下了,而在浙江温州、宁波等地群众失业之后依然平安无事。原因就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行业商会相对成熟、自由。采用政府全能主义、国家父爱主义的老办法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政府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减轻负担,还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全力营造民营经济自由发展的氛围。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理论界都倾向于认为:国有大型企业承担着保障国计民生的重大使命,维持国有垄断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许多人也对此一直深信不疑。 如果对照现实,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说法无法成立。铁路一直是由国家垄断,它充分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吗,给国家带来了多少利润吗?温良恭俭让的中国普通百姓对铁路运输、收费、售票等情况满意吗,政府对铁路部门的巨额亏损满意吗,对许多大型国企承建的豆腐渣工程,政府和人民满意吗?答案不言而喻。 民企也可维护国计民生 二十年前,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申请一部电话,手续费大约要5000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工三到五年的全部工资收入,排队等候的时间大约需要三个月到半年。高昂的安装费用、漫长的等待时间令普通人望而却步。拥有一部电话竟然成了家庭地位的象征。后来由于华为等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敢于竞争,才使国产通信设备脱颖而出,也迫使国外设备厂商主动降价,中国家庭才得以享受零费用安装电话。 这不但减少了人民的开支,也改变了通信设施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通信安全。一个连通信交换机都不能制造的大国,还有什么国防机密可言?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更利于维护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说法,完全是官本位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不知是否出自“大国崛起”的浮躁心态,近年来中国各地普遍弥漫着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气氛,在各大利润丰厚的领域,“国进民退”正在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其背后支撑的项目优先、银行倾斜、政府护航。大型项目独厚国有企业,实际上对民营中小企业产生了强大的排挤效应。伴随的失业在所难免,这对社会稳定的后果不容忽视。 中小企业经营的项目未必就是夕阳产业。以日本为例,在许多大公司关停并转之际,许多中小企业却在大显身手。在日本,开发机器人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欧美、以色列等国在发出订单前,甚至提前向这些日本中小企业支付开发费用。各种护理老人生活起居、监测河流水文特征、在危险岗位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人,应有尽有,享誉全球。日本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与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中央组合金库都是针对中小企业专门建立的金融机构。而漫山遍野的各种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经济同友会、行业工会则避免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确保了企业的社会信任。 国企让许多优秀人材窒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