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设为首页
第一金融网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基金 | 股票 | 保险 | 期货 | 信托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理财 | 黄金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娱乐 | 基金数据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信托 >> 信托研究 >> 正文
“30而立”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4 9:25:47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愿意谈,我们目前处于上市的准备期,这段时间我们保持“静默”。当近日记者问及信托“新两规”实施一年来对该公司产生的一些变化等问题时,一家准备上市的信托公司在记者多次的采访请求中最终还是以“封口”和“静默”的理由予以了拒绝。这和以往一些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调宣传形成了对比。但记者最终还是几经周折采访到了信托监管层、信托研究人员和信托公司的高管,希望从多角度来反映中国信托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曾经风雨

  “低调而边缘化”似乎是人们对于信托行业以往的印象。翻开中国信托业的历史,再没有一个金融行业有着这样大的“变迁”:在他不足30岁的生涯中,记录在案的大整顿多达6次,监管层和社会舆论都把信托行业看成金融界的“坏孩子”:从1979年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到1980年代初地方政府和专业银行蜂拥而上开办了多达1000多家的信托投资公司,后却由于信托业内"事故"频发,经过6次整顿后如今只剩下50多家。

  对于在国外与银行保险、证券并列成为金融四大支柱的信托行业在中国却处于尴尬的地位。"信托金融行业内处于不平等和被忽视的境地。"这曾是记者几年前在信托行业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们的普遍反映。

  2007年信托业界响起了号角:自2007年3月1日起《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新规的设立,为信托业指明了今后的方向。

  临近“30而立”的年龄,人们期待,信托这只沉睡的雄狮,重新昂起头发出高亢的吼声。

  “30而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信托业54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总额815亿元,增长了20%;信托资产9614亿元,增长了1.64倍(信托法律网-强调:2008年一月底已达10050亿元);税后净利润137亿,增长了30%。信托资金投资基础设施1978亿元占21%,房地产424亿元占4%,证券410亿元占4%,银信合作4000亿元。国内信托相比外资机构的盈利都要强一些(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的总体资产规模是一万两千亿,税后净利润是60亿)。以上的统计数据已经说明中国的信托行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信托行业专家、中国信托业协会研发部副主任杨显峰近日向本刊记者描述了目前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

  而在这些醒目的数据背后,是信托"新规"推出的一年之中,信托业渐成焦点的频频亮相。

  "信托公司的业务回归到信托本业,是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新规出台后更有效地发挥了信托作为金融平台的独特作用,有效连接了货币、资本和实业三个市场。信托新规的出台对业内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正面的。"一家信托公司的高层领导对本刊记者说。

  "新两规"实施之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作为信托公司经营主业的地位得到确立。由于信托具有灵活的交易结构、无限的金融创新能力、权益重构的精髓、是金融控股集团最好的坯子,可开展私募基金又定位高端等种种优势,嗅觉灵敏的境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了"新规"后的信托公司,在这场信托市场的争夺战中,既有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中国人寿、华融资产、中信集团等国内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又不乏汇丰银行、澳洲国民银行、瑞银、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外资金融集团。信托公司也积极利用"全面投资平台"这一独特优势,与各类金融机构"合纵连横",拓展生存空间。近日,毕马威发布的名为《中国信托业新的机遇》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信托业或成为下一个金融机构的收购热点。新的信托法规和中国信托业的并购重组正在改变着中国信托业的生存发展状态,中国信托业竞争也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信托公司纷纷争取上市的势态也可谓风起云涌。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有数家信托公司盈利在10亿元以上,深国投和上海国际信托成为去年最赚钱的信托公司,去年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14亿元,而2006年深国投、上海国际信托净利润才分别为5.28亿元、3.94亿元。全国54家信托公司税后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共有30家,占比高达55%。上市对推动全行业发展益处很多:可以提升信托公司的整体公信力,更容易受到媒体和社会关注,监管层和社会各界对信托的重视程度也会提升,行业发展也会步入正轨。

  信托,这个在中国金融领域曾处于弱势和配角地位的金融行业,正在以自身的独特气质拓步在中国的"金融街",正渐渐地改变着中国的金融格局。

  自信力:"国内信托比国外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而言,利用信托公司身份,在国内金融业进行收购兼并,以试点资产证券化、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以及日后开展综合经营业务,建立在中国的综合金融平台,这一系列的利好成为各外资金融机构高层们心照不宣的谋略。恰逢信托"新规"出台一年,外资金融

  机构与国内信托公司的正式结合跃入人们的眼帘:2月2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澳洲国民银行入股联华信托20%股权,成为其第三大股东。由此,联华信托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的信托公司。

  杨显峰表示,近年来,国内信托公司引进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入股国内信托公司的案例正在逐步增加。先有2002年香港津联集团参股北方信托,而后爱建信托引进境外投资者,另外还有多家信托公司进行引资谈判。

  杨显峰说,今年2月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换取新的金融牌照。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该公司更名为"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介时,该公司的战略重组正式完成,英国安石获准参股北京信托19.99%。

  据报道,巴克莱集团入股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将很快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而英国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也在寻求收购苏州信托19.9%的股份。

  然而国内一些做得很好的信托公司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外资不一定代表好,我们从不迷信外资,目前国内信托做得不错,我们并不怕外资。"一家信托公司的高层领导信心十足地对本刊记者说,"外资的介入可能在机制上给国内信托公司一些帮助,但就目前而言,外资机构对中国环境的适应性还相差很多,他们的产品创造也远远落后于我们国内。外资的机制、反应速度及对公司的了解,对国内情况的了解都还差得很远。他们将''拿来''的很多东西简单的搬来是不管用的,国内信托靠自身发展完全可以走在前面。"www.trustlaws.net

  合力:与内资机构融合或成趋势

  "外资金融机构加入国内信托公司的只是少数。一般而言,外资的介入对于国内信托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信托产品创新等方面会有提升,会带来一些新的思维。"长期从事信托监管与研究工作,现供职于中国银监会非银部的的信托专家李招军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但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来看,未来选择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国内信托机构,

  对外资机构的选择应该更慎重些,对此应十分谨慎。因为目前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倒闭,更让大家看到未来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出现的大幅亏损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去年和今年一些信托公司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联姻是否会成为趋势,目前还很难讲。"

  李招军认为,中资金融机构与信托公司的结盟是相互之间业务平台的优势互补。金融控股公司或者银行控股公司会把信托机构作为其平台来发展以提升其优势。未来的股权渗透在中资金融机构领域可能会更多进行,按照市场自己的选择,可能不一定会选择外资。

  事实也确实如此,入股信托公司,成了国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争的一张底牌。比如中国人寿收购中诚信托的重要战略意图就是利用信托公司来投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从而构建金融控股平台。此外,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也可以通过信托公司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实业项目。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同中资金融机构已经或者正在洽谈收购的信托公司就已有7家,分别是湖北信托、中诚信托、中融信托、陕国投、北方信托、新疆国投和浙江国投。其中交通银行收购湖北国投、民生银行收购陕国投、建设银行投资收购兴泰信托已经基本确定,中国人寿收购中诚信托事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新疆国投、工商银行与中融信托的重组事宜正在进行中。

  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融合是合作的关系,信托自身的制度优势对其他金融机构是功能提升,信托公司也会利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销售渠道和网点优势,共享双方客户资源有,实现优势互补。"新两规"将信托公司的客户限制在高端私募的范围内,使得信托公司很多原有客户流失,而开拓新客户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寻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对接成为信托公司最为现实的选择。目前信托公司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争夺较为激烈,与银行有股权关系的信托公司,则具有非常好的排他性优势。另外,银行自身积累的项目非常多,有的项目如果通过信托形式来做,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内资金融机构的介入可以迅速增强信托公司的自身资本实力,以建行并购兴泰信托为例,据悉建行计划将在并购兴泰信托后的前三年每年发行规模为500亿、700亿、1000亿的信托,同时建行也将注资兴泰信托,增加其资本金至60亿。如果是这个规模,那么按兴泰信托的资本金几乎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托公司了。www.trustlaws.net

  定力:风险隔离控制

    金融风险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信托业所处的位置也在得到逐步的提升,尤其在理财方面的地位会得到大幅提高。近日银监会高调通报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问题,监管层已要求各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销售进行自查,同时安排人员在银行网点暗访。李招军说:"信托公司在理财市场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在理财方面有着制度缺陷,比如银行的理财业务,由于我国是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理论体系下建立起来的监管框架,不允许银行直接经营信托业务,因此银行在理财市场受到约束,需要和信托公司进行合作。而且从保护客户利益、防范风险方面来讲,也应该让信托公司在理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理财业务所要求的管理、技术、人才与银行业务所需要的有很大不同。信托公司天生就是做理财的,本身有风险隔离的制度平台,应该让它发挥自己的优势,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这样才能让金融市场更加稳健地运行。"另外,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性的问题。杨显峰认为,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可与银行合作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可以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或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合作。考虑到我国目前金融领域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法律环境,信托公司以信托制度灵活的优势介入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有极强的可行性和业务发展空间。信托公司还可以发挥经营灵活的优势,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将银行的抵押贷款打包一次性转让,也可将银行抵押贷款聚集成组合,划分为若于标准化的金额,并将对这些利息和本金的要求当作证券销售给第三方。这就使原本不流通的资产变成可流通性的证券,完成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魅力:"准混业"显露"蓝海"气质

  信托缘何引来众多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纷纷关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托具有独特的创新因子。很多业界专家都提出,目前在中国很多的产业属于创新开放,而在金融领域却相对落后,在金融创新方面,信托业是非常大的"蓝海"市场。对于这片"蓝海",外资和内资的金融机构都希望"驶入"借此突破,打出最后的底牌,对于国内的信托行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创新性格,加上并购重组后"内外力"的促进与提升,似乎也越发显露出"蓝海"气质。

  "信托服务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是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从业者所要关注的是自身能力的建设,不需要通过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市场而实现自身的壮大,所以说信托业是金融领域的''蓝海''。"李招军说。

  谈及信托的创新功能,很大原因是因为它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条件、更有优势。我国的银行其实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事多元化经营,通过股权投资入股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实现经营的多元化。但信托公司具有天生的投资功能,而银行则需要特许,属于派生类。虽然信托自身并不能经营银行的业务,不能做存款,不能做保险、证券经纪等业务,但信托公司被认为是准金融混业经营机构,它可以做贷款,还可以通过投资来涉足银行、证券、保险领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去获取其他金融领域的利润。杨显峰认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具有独特的功能与制度优势:具有财产隔离的独特制度优势,尤其是对财产管理来讲,信托是其目前唯一实现资产隔离的有效途径,只有信托公司可以用"信托合同"的形式受托管理资产,提供信托财产独立性所体现的"隔离"功能。国内的信托公司更是唯一能够综合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百货公司,是连通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机构。几乎囊括了除吸收储蓄外的其他金融、投行业务,其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第一金融网站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信托发展亟需核心业务
    信托:驶向“蓝海”有多远?
    信托产品层级分化渐显
    “30而立”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下)
    我国私募基金的合法化之路依旧坎坷
    信托私募:盼望在阳光下长大
    涉足信托莫忘投资风险
    透过收益面纱看理财的潜在风险
    信托理财市场分化趋势明显
    券商集合理财投资风格趋向灵活理性
    去年收益之王打新信托产品发行惨淡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迈出关键一步
    物业信托管理模式的演变
    物业管理权信托的实践意义及释义
    银行业规范理财 信托业是否受伤
     点击排行:
     信托业能否上演“王者归来”?
     PE信托火了
     信托的比较优势与业务创新
     信托私募:盼望在阳光下长大
     银行业规范理财 信托业是否受伤
     信托新政的新问题:“玻璃小鞋”
     投资新宠:信托贷款类人民币理财产品
     信托业:08年季报 历经曲折脱胎换骨
     国开行将在转型中步入银信合作新阶段
     涉足信托莫忘投资风险
     论信托公司的后管理能力与业务程序建设
     信托理财市场分化趋势明显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迈出关键一步
     物业信托管理模式的演变
     综合调控形势下房地产信托融资模式的构建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频 道 精 选
    最 新 推 荐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最 新 文 章
     热点图文

    引入信托投资(REIT)模式:提升廉租房融资水平

    中国私募基金的必由之路

    三条线索揭秘私募操作玄机

    综合调控形势下房地产信托融资模式的构建

    2008年2月集合信托产品统计图表

    Copyright©2007-2008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 合作电话:13146473155
    制作单位:第一金融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