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

央行官员:超发货币43万亿引发通胀说法无依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网》   更新时间:2010/11/15 21:07:11  

  “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人民币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去年中国M2/GDP大幅上升是特殊现象,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接受央行官方媒体《金融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存在超发货币将近43亿元,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报道中的计算方式是以M2减去GDP,即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69.64万亿元,减去前三季度GDP数据26.866万亿元,得出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这种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不够科学和客观。

  张健华表示,货币与经济总量之间也不存在固定的最优比值。由于各国M2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M2/GDP比率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他认为,中国的M2/GDP并不是持续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稳中下降态势,由2003年的1.63下降到2008年的1.51。而去年该比率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张健华强调,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总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衡量金融深化的一个指标就是M2/GDP。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M2/GDP上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M2/GDP偏高,这说明还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比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较高的储蓄率的影响、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

  张健华同时指出,外汇占款太多,也是造成中国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张健华还重申,下一阶段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中国近期连续出现农产品涨价潮,并向下游相关行业逐渐蔓延,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隐忧。而10月CPI同比上涨4.4%,更是达到25个月以来新高点。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相关文章:
央行:将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
央行: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有耐心、有信心
央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 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 结构要准
11月LPR持稳 专家:未来5年期报价或降15基点

最新文章: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优化金融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累投4.5亿元助力工业园区换新颜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三个聚焦”助力县域“三农事业”发展
· 工商银行暖心服务社保客户
· 农发行新干县支行以绿色金融擦亮生态底色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