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面共举 上市公司发债驶入快车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8/2/20 10:54:54  

政策层面:监管层多次明确表态支持资本市场股、债均衡发展,债券型基金优先于股票基金获批。

  市场层面:银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融资门槛提高。股市资金面压力大,股权融资难度加高。

  微观层面:上市公司通过债市融资需求迫切,投资者投资渠道亟待拓宽。

  品种层面:推陈出新,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分离交易可转债、公司债等相继呱呱坠地。 

  如同2006年几乎“席卷一切”的定向增发一样,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分离交易可转债)正成为2007年、2008年冬春之交上市公司尤其是大盘蓝筹股通过证券市场再融资的共同选择。同时,公司债作为后起之秀,也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此外,金融债以及短期融资券凭借其各自特性吸引着各类公司的青睐。当然,债市大繁荣的背后有着政策层大力发展的助推,有着投资者对于拓宽投资渠道的渴求。

  债市“优先权”

  从2007年以来,一度被边缘化的债市重新回归主流视野。从2007年到2020年,证监会将推动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监管体制,改革发行制度;建立健全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建立统一互联的债券交易结算体制;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这是证监会日前发布的《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描绘的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展望。

  而且,在新基金停发近5个月的情况下,证监会率先批准的两只基金均为债券型基金,这被敏感的市场人士理解为“债市优先”的曲线体现。

  事实上,监管层鼓励债市的发展,是对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通盘考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的问题亟须解决。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也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 

  证监会日前发布的《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明确指出了目前债券市场和相关投资产品存在的问题。据证监会统计,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规模的26.7%,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市场,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而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则更加滞后。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只有少量的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公司债、可分离交易公司债以及上市公司债等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债券市场总量中的比例仅为4.1%。另外,市场还存在相互分割、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债券投资者严重同质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也在去年年底表示,2008年债券市场将会有大发展。他指出,首先,股市和债市是相互联动的。其次,在2007年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和十七大报告里面,非常明确的提出来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而目前债市的比重相对来说还比较偏低,大概是5%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此外,2008年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可能不会像今年这样高速度增长,这也为有更多的资金进入债券市场创造了条件。

  市场的必然选择

  对于债市的各方面总体来说,债市的大发展是一种必然:

  从发债主体来看,由于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了“双防”的从紧政策,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难度加大,而股市目前的震荡也使得市场对大额再融资持厌恶态度,因此,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门槛也较低的“发债”得到众多企业青睐。

  从投资主体来说,债市的大发展可以提供更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分散股市、基金的投资风险,且有望借助投资债市的收益率“跑赢CPI”。

  经过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债市的形成了多品种“同台竞技”的发展格局:其中,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分离交易可转债、公司债等。不同的上市公司也有着不同的倾向。

  对于银行类公司来说,发行次级债由于可以帮助提高资本充足率因此是首选;分离交易可转债吸引了最多的各行各业的龙头以及蓝筹公司,日前,中国石化和上港集团宣布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获批且金额上限分别高达300亿元和24.5亿元。而此前八成的钢铁股都已经实施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公司债是由电力龙头长江电力“破冰”,其后电力公司全力追随,其他行业的蓝筹公司也纷纷效仿;而短期融资券门槛相对较低,是许多公司再融资“正餐之外的餐后甜点”。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