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需求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8/1/29 9:20:49  

从我国1985年以来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看,凡是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都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年份。但自2003年至今,再没有出现这种情况。CPI创新高主要是由于供给面的结构性缺失,少数商品的供应紧张造成的,并非需求膨胀的拉动。因此,经济运行中并没有再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高增长、高需求、高通胀”局面。

  对于2007年的物价上涨问题,一直有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等两种观点。通过数字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结构性价格上涨主要由投资造成的成本拉动,并非居民的需求拉动,今后直接由需求拉动通胀的可能性也不大。

  首先,消费需求仍属稳中见旺,并未显现过热迹象。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自从1985年以来,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超过15%的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都是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年份。最典型的是1988年和1994年,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4%和27.8%,当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8%,成为当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价格上涨高峰;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增长了30.4%,当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1%,再次创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新高。但是在2003-2006年,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20%以上,平均增幅超过25%,但消费增长相对平稳,各年平均增长幅度低于12.5%,没有出现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应的高速增长,因此这几年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其次,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协调,经济运行并未出现“高需求、高通胀”的局面。从2003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控制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控制出口,特别是“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增长,稳定外部需求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取得成效。从总体看,总需求中的投资与出口需求增长受到一定抑制。

  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商品市场供求关系日益趋于协调。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商品统计,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下半年的13.7%提高到2007年下半年的18.1%;而供过于求的商品由86.3%下降到81%,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基本消失。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决定了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市场,转向了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由于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居民挑选余地大大拓宽,再也不可能出现短缺经济时期的抢购风潮了。从总体上看,CPI创新高主要是由于供给面的结构性缺失,少数商品的供应紧张造成的,并非需求膨胀的拉动,经济运行中并没有再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高增长、高需求、高通胀”的局面。

共 2 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