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港股 >> 港股新闻 >> 正文

曹仁超:QE3不会出现 投资者赚钱空间已越来越少

2011-8-9 9:33:28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港股新闻
核心提示: 财经评论人曹仁超(资料图)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8月9日美联储开会后伯南克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信有QE3.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曹仁超

财经评论人曹仁超(资料图)

  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8月9日美联储开会后伯南克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信有QE3 .

  •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会后悔
  •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今年美股大跌,失去市值1.8万亿美元,影响力已超过去年11月推出的QE2.

  所谓欧债问题,我个人一早已讲过是“没完没了的”。今年很多投资者皆怀着希望而入市,结果因失望而离开,股票市场越来越专业,令业余投资者赚钱空间越来越少。

  面对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真是投资死、不投资也死。上半年表现出色的股票有公用、消费及赌场股,下半年又如何?似乎工业股在起死回生,请留意过度抛售的工业股。

  所谓提升国债上限只是2012年大选后减少开支250亿美元、2013年再减少470亿美元,分别占明年和后年开支的1%及2%;2014年起进入第二阶段减债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共分10年进行。恐怕仍是废话--国会计划未来10年发债9.5万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2021年美国政府负债仍上升7.1万亿美元。

  即,美国政府未打算真正减少开支。

  通胀对一般人而言是指消费物价指数,但真正是指流通货币增加了。

  如流通货币不增加,短期物资供应不足令售价上升,供应一旦增加后又回落,因此没有通胀问题存在。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由货币供应增加到CPI上升之间存在许多其他因素。上世纪50 年代美国货币与M1的关系是3.5倍,再产生M2及M3,甚至M4和M5。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者关系是1.8倍,即货币供应多了但乘数效应下降。金融危机于2007年9月开始,美联储不断向银行购入资产,令银行手上的现金由20亿美元增至今天的1.1万亿美元。

  今天美国M1乘数效应只有0.8倍,理由是银行面对大量新增现金,无法借出去只用作投资,例如买股票债券及商品合约,形成股市、债市及商品价上升。美股指数已较2009年年初上升一倍,过去一年小麦价升79%、棉花升166%、橡胶升98% 、铜升44%、银升94%和原油升31%,但天然气价却回落23%,橄榄油回落12%。不少生产商2009年3月眼见QE出台早已买入大量商品期货合约去保护,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生产商却不敢把制成品大幅加价,一般加幅只在10%左右,导致美国CPI过去两年升幅不大。今年生产商手上商品期货合约已用完,不知后续又如何,即美国下半年进入CPI急升期或生产商纯利急跌期?

  美国人口3.1亿人,年增长率0.6% ,加上新移民人口年增长率0.9%。工作人口1.53亿人,略少于总人口的50% ,失业人口约1500万人,为了令失业率下降1%,需为150万人创造就业,再加上每月约有11.5万人新加入就业行列,压力十分大。过去40 年美国平均失业率6%,今天如要降至此水平并不容易。1978年前美国每月新增职位35.6万个,之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过去10年每月新增职位只有12万个,令失业率不断上升。未来如欲降至6%失业率,美国每月新增职位必须达25万个,要出现这个情况,除非美国GDP年增长率达4%--而过去10年只有2%。

  美国透支GDP低增长

  利率由1980年起回落,经过30年后在2008年12月见底。3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上升能力。今天3个月国债利率由24年前7.5厘回落到接近零,10年期国债利率由9 厘回落到2.4厘。今年美国负债高达14.3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将是大灾难。美国6月CPI扣除食物及能源价格因素后只上升1.6%,不构成通胀威胁。6月生产商指数上升7%。生产商所面对的困难是他们不能把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过去24年,美国利率回落60%、负债上升550% 、政府开支上升144%,达每年2.2万美元。过去24年美国人财富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利率下降令资产价格上升。

  2011年的美国人拥有的财富其实同1987年10月股灾前差不多。在2003年至2007年美国楼价上升周期,美国人透支了2.3万亿美元消费,2007年楼价泡

  沫爆破后至今,美国人只放回1.3万亿美元入楼市。

  2003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2.7%,估计需时5-10 年,美国人才能清还由2003年至2007年因楼价上升而新增的贷款,代表美国GDP低增长期仍将维持好一段日子。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每年4000美元,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如总理温家宝所言,在2020年前中国GDP仍可保持每年8%增长、CPI仍可保持5%以下的升幅?

  过去两年对不少中资企业而言是灾难,下半年又如何?虽然中国GDP在2010年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中国人均收入只及日本人的1/8,超过95个国家人均收入仍高出中国人,包括利比亚、黎巴嫩和罗马尼亚等。

  中国内地人储蓄率达35%而美国仅2%,根据世界银行数字,每年仍有2000万名中国人踏入18岁,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中产阶级。未来20年中国内地将兴建5万多公里超级公路、40 多个新机场、大量港口及房屋,中国内地仍有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面对150万个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行列。中国内地占全球1/5的人口却只拥有全球10%的可耕地,一直以来内地人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养活自己。30年改革开放的日子过去,内地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一如1980年后的香港人进入富裕社会?决定因素亦一如香港,即中国内地能否出现一个有效率及廉洁的政府?近两年内地企业股价大幅回落是否另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好机会?

  香港地产进入寡头时代

  1998年中国政府宣布住宅房商品化后,全国一下子出现2.4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8年更达到8.7万家,形成春秋战国局面,相信是内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全盛期。

  去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只保留16家,其后又宣布多保留5 家,即目前国营地产公司共21家;其中已上市者有保利、华润、中海、中铁和中建等;地方政府做后台者有上海绿地、陆家嘴、北京首开和金融街等,还有城建、城投、城开、上实、中华企业、中星和新长宁等;至于股权分散的公司有万科和金地等;民企有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另有港资企业如瑞安房地产、九仓、恒地、新世界、长实、新地和恒隆等加起来合称30强,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仍以中小型地产开发公司为主。

  估计未来10 年内地地产开发公司数目将大量减少,情况有如香港1973年,当时地产开发公司有数百家,到今天有实力的大型地产开发公司只余下10强。2009年内地地产公司已减少1/10,余下八万家,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七万多家,相信30年后内地地产公司将一如香港,只余下30强的可能十分大,其余皆不足挂齿。

  即淘汰赛不但在工业股身上出现,同时在内房股身上开始。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经过一段百花齐放后,必然进入汰弱留强期,最后出现寡头现象--除非政府制止。

  香港不是出现地产霸权,而是经过几十年汰弱留强后,地产业进入寡头时代。

  只有打破寡头垄断重新引入竞争,香港楼价才逐渐恢复到合理水平,不然偏高现象将长存,不会因政府复建居屋而改变。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