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用户为王”吧,P2P之争已成“模式之争”

作者:广东深圳网友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网股吧   更新时间:2016/3/11 19:33:52  

  “用户为王”、“数据为王”,这两大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思维似乎在P2P网贷已不再适用,随着最强监管条例的出炉,IPO对类金融企业的大门也暂停开放。持续几年的“烧钱大战”,不但没换回令投资人赏心悦目的财务报表,反而带来一堆羊毛和平台自身的负债累累。未来,P2P网贷将走向何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期稳定的运营模式,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或将决定一个平台的最终命运。

  P2P网贷是金融还是互联网?

  自P2P在中国问世以来,关于P2P是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在众多场合,谈及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服务。不过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的话,互联网金融还是应该归属到互联网服务范畴。这二者看似是矛盾的,因此很多打着P2P旗号的平台,都是将金融和互联网割裂开来运营的。

  传统人士认为,无论技术手段如何革新,P2P本质上仍做着资金借贷服务,无非是将投资方式更多的放到网上进行,而不像银行在一个个实体店。因此,P2P本质上仍是金融业。

  实际上,绝大多数p2p一开始在运营上就南辕北辙了。大释烧钱营销客户,巨额广告投放,极具噱头的线下活动。。。如此种种的营销活动,如果不是互联网,谁会傻到这样干,试问银行会给客户送红包,送代金券甚至抽奖,仅仅让你过来开一个户吗?

  其实,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去做P2P营销,并不费解。如今,万众创新的时代,传统金融很难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更别说IPO高估值,很多人P2P平台的负责人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们更愿意去“画一个饼”,按照互联网思维去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更大的行业话语权,这样才可能被机构投资人认可,至少可以争取更高的估值和上市机会。

  说了这么多,P2P究竟属于什么行业?笔者认为,无论P2P网贷如何火爆,普惠金融的口号如何响亮,本质上P2P仍然无法脱离金融特质。另一方面,在监管上,P2P等类金融企业被暂停上市,同时划归中央银行管辖,这说明监管层也是认可P2P的金融属性。

  P2P网贷做平台还是做资产?

  2012年以来,P2P平台数量井喷,几乎每年以4倍以上的数量几何增长,直至2015年风险频发,最严监管条例的相继出炉,新增平台数量才有所放缓。截至2016年1月,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全国累计平台数量已达3917家,竞争可谓白热化。

  如今,优质资产稀缺,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平台面临两难抉择,P2P网贷到底是要做平台还是做资产?做资产端吧虽然门槛低,但是竞争者众多,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信用风险陡增,优质资产更加稀缺,很多P2P连投资标都难以为继,更别说什么客户营销。

  如果做第三方平台,不再涉足具体的借贷业务,仅仅为所有P2P网贷公司提供技术、数据和品牌推广服务。这样的做法虽然没有寻找资产、开发客户的烦恼,但更大的风险在于排他性竞争。

  那么,对于新成立或者面临转型的P2P公司来说,究竟要要选择哪种模式?这不光要看负责人的想法,更要结合自己的资金实力和行业地位,做第三方平台固然可以大大提高影响力和估值,但是前途未卜,换言之,如果大家都觉得P2P难做转而去做第三方平台,P2P行业都不存在了,第三方又何来的依托?而在资产端,只要稳健运营,控制合理坏账率,P2P公司不说一定可以做的到多大多好,但至少可以“活下去”。

  获取优质资产能力决定未来!

  有这样一家平台,2014年9月才成立,至今也才运营一年半不到,不过其累计成交额于上月破7亿,2015年新业务没有出现一例坏账,引起业内的惊叹。

  这家P2P平台叫杉易贷,属于中国500强杉杉旗下,从其网站实时数据可以看到,杉易贷累计发标450个,投资人一共投资17633笔,每一个投资人都按时或提前拿到本金和预期收益。

  在行业风险聚集,平均获客成本超过千元,杉易贷如何将获客成本降到100多元,同时做到全年无坏账?原因就在其强大的获取优质资产能力,并独创出“农业+优质资产”的运营模式。

  在农产品供应链上,杉易贷独创出“农批贷”模式,经过市场调研后给予农批商户合理的信用额度;在农产品储运上,开发出”货押贷“模式,提供资金用于客户收购农产品,以货物作为抵押,同时让冷库方也提供一定担保;在农产品商超上,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的”质押贷“,也大大解决了农商超市的资金周转问题。

  当然,杉易贷的成功除了其独创的模式,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外,也跟其专注有关,放弃大而全的行业通行搞法,精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在模式成熟后,才进一步推进更多“优质资产+“项目。

  而在广大平台热衷的“烧钱”上,杉易贷2015几乎没有花费推广费用,更多精力都投放到资产端,更多实惠真正给到投资人,而不是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白白烧掉。

  如今,类金融企业IPO大门已经暂时关闭,烧钱的最后结果不但没能换来上市,反而让平台负债累累,进一步加剧了“跑路”危机。不排除哪一天P2P上市之门会再度重启,但在这之前请切记:勇敢坚定的活下去!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