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理财市场道德风险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7/8/7 16:45:26  



  □本报记者 俞靓 北京报道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昨日表示,由于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盈利结构,加上对未来利率市场化的预期,银行理财市场将获得发展空间。不过,有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宣传得过度,有欺骗嫌疑,因此,未来还需警惕道德风险。

  殷剑锋在参加“第二届金融投资年会”时透露,近三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速度非常惊人。2005年,人民币产品228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人民币产品增长了一倍,今年7月份全部产品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量。从发行规模来看,去年理财产品已有4500亿到5000亿的规模,今年按照产品的数量翻番来看,很可能在5000亿到1万亿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基金的规模其实要比银行产品规模小得多。

  他表示,看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投资渠道非常狭窄,且只能在两端进行投资,即无风险、低收益的国债、存款,及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银行理财产品则可以填补两者的空白,并极大地拓宽投资的基础资产类型。

  “有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过度,甚至有欺骗的嫌疑,购买这样的产品还不如将钱存到银行。”殷剑锋说。他指出,在与汇率挂钩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不符的现象居多。例如,某家外资银行在05年3月份发行过一只产品,挂钩的指数是3月美元LIBOR,银行设定的相应的区间,落入区间的话,产品收益率是3.8%,否则最高只有0.5%。殷剑锋解释,根据社科院的测算,实际美元LIBOR落入4%区间内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实际预期与银行预计的最高收益率差了5%以上,远低于同期大额美元存款利率。

  殷剑锋表示,未来理财市场面临比较严重的道德挑战。商业银行为了竞争,抢客户,大力宣传预计最高收益率,宣传产品设计先进性,但是从系统评估角度来看,预期收益率和预计最高收益率差值比较大的情况比较多,投资者需“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商业银行也应该珍惜信誉。

  除了道德风险外,他还特别强调了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在短期内,投资者应该关注股票市场的波动,关注经济周期性下滑对信用产品的影响。在中长期,则应关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目前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只是利用了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价差,将来管制利率下滑之后,价差优势马上就没了。”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