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转攻网络市场 台湾纸版《壹周刊》明天停刊

作者:黄顺杰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更新时间:2018/4/3 10:07:07  

  最具争议性与指标性的八卦杂志《壹周刊》,明天推出最后一期纸本刊物后将正式停止发行,全力转攻网络市场,成为全数码媒体。

《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原本是各有特色的“双塔”,现在要让《壹周刊》去做《苹果日报》在做的事,但叫《壹周刊》的记者去发即时,那也发不过《苹果日报》啊,对《壹周刊》没有好处。——《壹周刊》创刊总编辑兼首任社长《镜周刊》创办人裴伟

  上班族梁玉祯(28岁)早前是《壹周刊》的忠实读者。两年前,随着这本普遍被视为台湾最具争议性与指标性的八卦杂志爆发一波离职潮后,梁玉祯便转而“投诚”由《壹周刊》创刊元老自立门户创办的《镜周刊》。不过,来临的星期三,她将再掏出75元(新台币,下同,约3.4新元)到超商购买她熟悉的刊物,因为那将是《壹周刊》发行的最后一期纸本杂志。

  “最后一期当然要买来好好收藏,怎么说这都算是一个媒体时代的终结。”梁玉祯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道。

裁员二三十人

  再过两个月就将在台湾创刊满17年的《壹周刊》,上月中旬宣布,本月4日推出最后一期纸本后将正式停止发行,全力转攻网络市场,成为全数码媒体,曾经风光一时的台湾八卦杂志始祖,如今面临难堪的落幕窘境。《壹周刊》社长兼总编辑邱铭辉日前已证实,杂志社近期将配合转型精简人力,据悉裁员人数达二三十人。

  针对本报的采访要求,邱铭辉以时机不宜为由婉拒。但他日前接受台湾媒体询问时指出,这几年纸媒经营困难,“《壹周刊》也不例外”,近几年广告量已大幅减少,为了《壹周刊》能继续经营,因而决定进攻网络,也希望借助数码领域的快速发展,并继续秉持着“不畏权势,揭发真相”的精神,为读者提供更精彩、更具深度的报道。

  台湾《壹周刊》于2001年5月31日创刊,是由香港媒体大亨黎智英创办的媒体公司壹传媒继香港《壹周刊》后进军台湾之作,以腥膻色为主旨,专门踢爆政治人物、演艺明星和企业名流的八卦。

  当年《壹周刊》创刊号就是以时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千金陈幸妤及准女婿赵建铭的私生活为焦点,创下单期销售量27万份的历史纪录。《壹周刊》的发行上市,旋即在台湾社会掀起追逐八卦新闻的热潮,常为人诟病的香港“狗仔”文化也正式在台湾落地生根,使台湾的媒体生态丕变。

争议性报道惹不少风波与官司

  过去10多年来,《壹周刊》也常因为其采访手法和报道内容极具争议性而惹来一身蚁。例如2002年,台湾黑帮天道盟太阳会疑因不满《壹周刊》对帮派地盘风波的报道,而出动50人和10余辆汽机车砸毁台北市内湖区的《壹周刊》总部。2004年至2007年,《壹周刊》也因侵害隐私而几度杠上前副总统连战一家,结果判赔百万元赔偿金。

  虽然争议不断,《壹周刊》在台湾不乏死忠支持者,他们认为杂志有助于扩展新闻自由与揭发社会黑暗面,但批评者却直指《壹周刊》有违媒体的社会责任,把台湾搞得乌烟瘴气。尽管褒贬不一,可以肯定的是,《壹周刊》以及2003年登台的同集团纸媒《苹果日报》早期都具备高获利能力,居台湾平面媒体之冠。然而随着全球印刷传媒广告大量流失,以及媒体型态改变的大趋势,再加上内部经营瓶颈,《壹周刊》开始走下坡,不仅杂志销量快速下滑,连带广告营收也萎缩。

数码时代独家消息只有五分钟寿命

  有内部员工透露,《壹周刊》一直在网络战上吃尽苦头,随着新闻步入数码时代,“任何媒体只要附注‘根据《壹周刊》报道’,就可以靠键盘的复制、贴上功能跑新闻,我们的独家变成只有五分钟的寿命”。

  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赖祥蔚指出,纸媒转战网路不易,由于新闻资讯如今处处可得,独家报道可迅速被抄袭,更何况民众深受狗仔文化影响,早已把新闻视为娱乐,没有新闻价值,读者付费阅读新闻的意愿自然大幅下降。

  在这背景下,年营业额曾到六七亿元的《壹周刊》,2015年首度转盈为亏,去年更惨赔逾2-亿元,发行量更从早期平均近20万份下滑到目前几乎腰斩,让黎智英曾两度想出售台湾壹传媒但最后只卖掉电视台“壹电视”。至2017年9月底,香港壹传媒亏损约1.71亿元港币(约2860万新元),较2016年同期亏损扩大近16%。

  除了外部环境严峻,《壹周刊》内部也面对人才流失的困境。创刊总编辑兼首任社长裴伟疑因与黎智英理念分歧,2016年在公司宣布一波“优离”方案后,选择在《壹周刊》创刊15年的日子离开他工作了15年内的岗位。他另起炉灶,创设与旧东家性质雷同的综合性杂志《镜周刊》,与《壹周刊》打对台,并连同带走300个现任一级主管、记者以及被资遣的旧员工,使《壹周刊》青黄不接。

  裴伟当时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壹周刊》为了走向数码化,开始发展“即时新闻”与“线上影音”,但他质疑数码化“难道就是得和《苹果日报》走同一条路径吗?广发即时新闻吗?”。他指出,《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原本是各有特色的“双塔”,“现在要让《壹周刊》去做《苹果日报》在做的事,但叫《壹周刊》的记者去发即时,那也发不过《苹果日报》啊,对《壹周刊》没有好处。”

  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壹周刊》纸本停刊可谓指日可俟,尤其香港《壹周刊》3月宣布当月14日推出最后一期纸本后,尽管台湾《壹周刊》第一时间表示不会跟进,但终究躲不过纸本退场的命运。

  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兼新媒体暨传播管理学系主任倪炎元告诉《联合早报》,全数码版本虽然能在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的台湾生存,但广告获利空间很小,许多网络杂志都在苦寻金主。他也指出,随着《壹周刊》纸本收摊,其原本掌握的“纸本主导权”也就“拱手让给了《镜周刊》,但《镜周刊》其实也在烧钱,所以双方到底最终谁得利,仍值得讨论。”

  倪炎元无奈地说:“整个纸媒环境,很多杂志都在苦撑,就看你背后的金主能容忍你赔多久。”

  (记者是《联合早报》台北特派员)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