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个加强”,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作者:李星宇  文章来源:涪西镇   更新时间:2023/7/24 13:22:55  

做好“三个加强”,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涪西镇 李星宇

7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地要立足实际,做好“三个加强”,确保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加强科技赋能,改善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的根本所在,但是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耕地质量有所下降,所以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各地要加强科技赋能,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实现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让更多的耕地种出更好、更多的粮食。

加强基础设施,提高耕地产量。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发挥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提高耕地产量。

加强耕地保护,保障耕地面积。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而耕地保护则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加之近年来,各类违法占地的行为层出不穷,尽管各地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各地要压实党政机关责任,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保面积、保产量、保质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