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扶贫攻坚领域的三大“顽疾”

作者:彭宇  文章来源:第一金融网   更新时间:2017/7/28 8:45:22  

  

  近日,安徽、海南、甘肃等省采取有力的措施严查精准扶贫领域的各类违法违纪问题,以“精准监督”护航“精准扶贫”。根治扶贫领域中的“顽症”已是势所必然。笔者认为,只有找准“顽疾”病根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梳理起来,扶贫领域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大约有三种:一种是弄搞纸上脱贫,数字脱贫,扶贫成效并不明显通过弄虚作假变得成效显著;一种是干部不正确履职,失职失查,让不是贫困户的村民成为了贫困户,无贫可脱,走走形式作作样子;一种是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谁都想吃上一口,让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治扶贫脱贫中弄虚作假的问题。基层之所以弄虚作假,搞纸上脱贫、数字脱贫,是因为“上面”要求重复而空洞的表册太多,注重看表册和资料而轻视看实际和现场。贫困户脱贫与否,队了必要的表册外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表册来加以证明,深入贫困户家庭调查一问便知(外出务工家的贫困户,可以电话或询问与其邻近的周边群众了解情况)。贫困户认可脱贫或者调查了解的情况表明贫困户已脱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只有至上而下的消除繁杂的脱贫看表册资料,重视实际意义的入户调查了解看现场,才能杜绝作假脱贫现象。

  根治扶贫脱贫中无贫可脱的问题。有的贫困户子女已经有车有房了,还是贫困户;有的家庭明显有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远高于贫困户收入标准也被纳入了贫困户;有的本来不是贫困户,但了解到国家对贫困户有政策后,通过打通“关节”,俨然成了贫困户。这些情况都是基层干部不正确履职的表现。没有贫困户,上级不用摊派,村社自然就不会按照名额安排“贫困户”。现在已是数据时代,各个职能部门都是数字化办公室。有没有车,有没有房,生病没有,职能部门通过数据系统都可以快速识别。在被评为贫困户以前,各个职能部门一经核查,贫困户说谎没有,符不符合标准,应该是很容易甄别的问题。无贫可脱浪费时间不说,上报有“水分”的数据也会影响国家制定相关政策,让钱没有用在刀刃上,让不该享受的人享受了国家政策,而那些希望享受国家的人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根治无贫可脱的顽症首在数据核对,抓住了这个环节,就能完全根治无贫可脱的问题。

  根治动扶贫脱贫资金“奶酪”的问题。敢动扶贫资金不仅说明村干部胆量够大,而且是说明了扶贫资金缺乏镇级以上部门的监管。扶贫资金应该专款专用,大的开支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并请示乡镇机关同意后方可取款、支付。让扶贫资金在群众的监督下使用,是让那些企图套取、私吞、挪用扶贫资金的干部打消念头的最管用的办法。经常开展扶贫资金督察工作,少看资料,多问群众,少听汇报,多看实际,及时了解扶贫资金去向。一旦发现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果断加大惩处力度。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使问责严肃起来,才能发挥“问责一次,警醒一片的震慑效果,使那些敢动扶贫资金“奶酪”的人知道,这个“奶酪”不敢吃、不好吃、吃了后果很严重。

  抓住三项“顽症”的病根,施以良药,慢慢调理,“顽症”自然就根治了。(作者:彭宇)

  联系人姓名:彭宇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