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是一放了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网   更新时间:2018/3/30 16:25:31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对外开放过度,而是对外开放不足、金融业竞争力不足、金融抑制过多,这恰恰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下一步要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据路透社报道,他在经济日报撰文并指出,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从前期改革历程来看,对外开放并没有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系统性负面冲击,反而推动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前提下的稳步有序开放。”他强调称。

  文章认为,开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将外资机构引进来或国内机构”走出去”;二是根据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尊重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这是更高层次的开放。

  与国际相比,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严重不匹配。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国际排名不仅远落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甚至近年来被诸多发展中国家超越。

  然而,影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系列体制根源,恰恰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体系改革的攻坚领域,包括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市场创新缺乏动力,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薄弱;以及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会计、审计、税收、法律等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制约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徐忠看来,近年来,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是各种怀疑论和阴谋论。本质上是对前期改革开放成绩的变相否定。

  他建议,下一步,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明确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不代表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有序开放,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性格局。

  具体举措方面,一是抓紧制定金融业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解决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三是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更好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四是完善金融内外部制度环境,为金融业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