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中国机长:敬畏规则 敬畏安全 敬畏生命

作者:石磊  文章来源:大公报   更新时间:2019/10/10 9:38:49  

  图: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机组人员空中脱险的真实故事\剧照

  万米高空,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副驾驶半个身子吸出舱外,面对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和稍有不慎就机毁人亡的恐惧,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机长刘传健的带领下,临危不乱最终迫降成功,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乃至世界民航史的奇迹。现在,这段惊心动魄的空中传奇,被香港导演刘伟强改编成电影《中国机长》登上大银幕。截至十月九日,《中国机长》上映十天票房二十一亿人民币。

  《中国机长》首先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这个“人”,首先自然是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传健。一般情况下,当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机长负责控制飞机,副驾驶负责按照程序排除险情,同时与地面塔台保持联络,由塔台提供高度、航向等方面的引导,但川航3U8633的情况更为凶险:副驾驶大部分时间都被吸出舱外人事不省,驾驶舱内风声太大与地面塔台失去联络。所以在那段长达三十多分钟的危机时刻,背负着机上一百一十九名乘客和九名机组人员生命的机长刘传健更像是一名“孤胆英雄”。好在机长刘传健凭藉着空军出身的过硬技术,凭藉着对“重庆─拉萨”航线上百次飞行积累下的经验,手动控制飞机成功着落!事后公布的飞行数据,表明了他整个过程中三十六个手动程序全部都精准无误,“英雄”之名,名副其实!

  看过《中国机长》的人,一定会对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印象深刻,甚至有网民戏称《中国机长》应该改名为《中国乘务长》。当机长在驾驶舱与死神搏斗的时候,客舱中乘务长带领着一众空姐,也在与自己以及乘客心中蔓延的恐惧搏斗。现实中,机长刘传健在接受访问时说:“第一时间我是非常恐惧的,什么时候恐惧忘记了?重新操作飞机,飞机开始回应我的动作了,就不再恐惧了。”机长把全部精神集中在操控飞机上,得以将心中的恐惧驱除,而客舱中的乘客没有东西可寄讬,面对云端之上突如其来的意外,他们的心中只剩下无边的恐惧。能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只有空姐。袁泉,应该说是刘伟强导演所选择的最成功的一个演员,从某种意义上,她交出了一份比张涵予更出色的表演答卷。我还记得在剧烈的颠簸中,她坐在座椅上,深深吸了一口氧气,然后尽力用冷静的声音进行安全广播的画面,她声音中无畏中有一丝颤抖,她眼神中坚毅中有一缕恐惧,这是教科书级的表演,也是影后级的表演!

  《中国机长》更是一个关于“规则”的故事。既然3U8633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就难免与同一类型的《萨利机长:迫降奇迹》(Sully)相比较。《萨利机长》同样改编自真人真事,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起飞后不久,就由于飞鸟撞击,左右两个引擎均停止运行,机长萨利临危不乱,驾驶飞机成功迫降在哈德逊河上,乘客与机组人员一百五十五人全部幸免于难。

  同样是九死一生的成功迫降,空难在《萨利机长》中更像是一个背景,电影的着力点在成功迫降之后机长所面对的媒体压力与外界质疑,塑造的是个体形象,反思的是制度问题。《中国机长》则完全不同,《中国机长》中的空中危机只是一个引子,由这个引子牵出了由涉及中国民航不同领域、不同工种许许多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机组、乘务组、乘客、空中管制乃至解放军空军部队,塑造的是一个整体形象。飞机上的人在奋力求生,地面上的人也在尽力清空航道,尽力提供每一分可能的援助。

  看完电影,我相信你会回想起,影片前二十分钟内所展现的,现实中令人厌烦的各种“重复”和“琐碎”──比如飞行前的例行检查、比如彷佛听过一万次的空姐安全须知──原来都是那么的必要。这些规则的背后,其实是失误、受伤、流血乃至生命。对于这些规则的重视,也是中国民航安全系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敬畏规则,敬畏安全,敬畏生命。”这是电影《中国机长》中,刘传健机长在带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克服种种困难,成功降落之后的感慨。或许,这也正是《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最大的不同。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