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第一金融网   更新时间:2020/9/16 14:49:44  

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装我们自己的粮食”。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生产提到更高的政治高度,从地力补贴、休耕轮作到粮食扩面等,多措并举,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但与“舌尖上的浪费”相比,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却鲜为人知,同样触目惊心。为此,简要对保障粮食安全、避免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情况及面临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耕地季节性撂荒面积与日俱增。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就业,大量农村人口离乡离土。据绵阳市统计局调查,全市60岁以上仍在劳动的人数为42.7万,占全市农村从业人数的17.4%;在农村劳动力中,只搞种养殖业的占24.4%,务工务农各占一半的占31%,农忙时收种、农闲时务工经商的占24.8%,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已是农村主要常住人口。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土地季节性撂荒面积与日俱增“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病、虫、草、湿、鼠”害造成粮食损失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害灾变规律发生新变化,一些跨国境、跨区域的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发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致使每年造成粮食损失。一是农户对病虫危害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户对水稻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缺乏掌握意识,抓不住最佳施药期,平时又不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不能够及时了解病虫防治信息,只是习惯性的凭借经验进行施药,既无法保障施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也将给整个防治过程带来严重的问题。二是防治器械老化,防治效果差。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推广的不足以及意识上的落后,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仍旧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在防治器械的更新上十分滞后,手动式喷雾器依然是农村病虫害防治器械中的主要组成,使用比重仍占据3/4以上,且许多器械由于长期使用未及时进行更换,存在着跑、冒、漏等问题,防治效果不理想。“一家一户”的自主分散防治几乎难以发挥效力,使得许多病虫有越冬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三)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随着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在“耕、种、管、防、收、加”等环节,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在机收环节上,带来的粮食损失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此外,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也导致不少浪费。

(四)8%的粮食在储藏环节损失掉。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储粮三四个月,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藏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

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农村耕地季节性撂荒问题。首先大力宣讲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于长期撂荒耕地的农民大力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和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等相关内容。其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应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使灌溉、交通得到保障;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改良耕地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不断增长耕地单产效益,实施因地制宜种植,确保增收增效,彻底改变现有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现状,提高耕地种植率,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最后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并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大农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技术化程度,让农民既能从土地上获得效益,也能抽出时间外出工作,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减少因人为投机造成的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保障农民权益。

(二)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着力促进防控策略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三)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粮食收割环节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二是突破一批关键性重大技术,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黏附、断裂等规律,精准构建作物与机械互作模型,开发能够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传感器,形成对多种作业工况的调控技术,实现作物收割降损、增效。三是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降低土地细碎程度,种植规模越大,田块越成系统,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有利于降低损失。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对农机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节粮意识,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

(四)部门联动、科学指导,努力降低储粮环节损耗。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提高农民安全储粮意识,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

笔者:机灵小不懂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