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展更应重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16 6:55:36  

近日,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一举突破1000大关,步入“千基”时代,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自2010年新基金分类审批制开始实施之后,当年与去年基金数量均连破两个整数关口。2009年基金数量还只有557只,2010年底飙至704只,2011年底则达到914只。

1998年基金开元与基金金泰的同日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业开始扬帆起航。6年之后的2004年,基金数量才达到100只,2008年之后基金数量急剧膨胀,而从900只到1000只,中间仅仅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应该说,自诞生以来,公募基金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

但问题亦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募基金的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因为激励机制的缺失,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弃基而“逃”,要么“公转私”,要么离职,基金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不得不依靠一些“菜鸟”级的新人担纲。另一方面,因为内部治理结构与监管上存在问题,基金“老鼠仓”的频频出现,对基金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基金的盈利能力与回报受到市场的普遍质疑。尽管市场中不乏一些明星基金,但大多数基金却表现平平。而且,像券商一样,基金同样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2008年基金曾将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亏光,去年又创造了基金史上第二大年度亏损。整体而言,基金的投资水平比中小投资者高不了多少。

三是基金更看重规模的扩张,却往往忽视了持有人的利益。由于基金奉行“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规模的扩张,意味着基金公司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重规模,轻回报”已成基金行业的“潜规则”。而且,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加盟,在新基金发行时,基金公司自购,动用“帮忙资金”撑门面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另外,各基金公司还纷纷推出创新型基金作为卖点,以图扩大规模与抢占市场份额。近几年新基金鱼贯而出,并快速达到千只的规模,显然与“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毫无疑问,目前的基金公司更重视规模这个“硬件”,而在“软件”诸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人才储备、激励机制以及投资决策能力与回报持有人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差距。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新基金数量越发越多,而平均募集规模不见增长,基金总份额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这也是基金公司重规模“硬件”轻质地“软件”的必然结果。

基金浮动收费日益受到关注,“旱涝保收”将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如果基金公司仍然漠视“软件”,重量而不重质,等待它的必将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相关文章:
逾九成基金经理预计今年A股投资正回报
2013年公募投资跟谁走:网友仍最看好基金公司
王亚伟转投私募成关注焦点 华夏基金受冷落
新基金法打开了基金业发展的制度空间
基金业发展与基金法完善

最新文章:
· 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发布首份保租房REITs可持续发展报告
· 华夏和达高科REIT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 华夏和达高科REIT 举办业绩说明会及投资者开放日活动
· 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参加沪市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集体业绩说明会
· 2024年一季度私募基金排行出炉!来自青岛的立心私募基金本次表现优异!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