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借银行“杀鸡取卵” 银保产品销售靠忽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4/20 8:48:57  

  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销售称为“银保产品”。这类产品以前由保险公司人员和银行销售人员共同销售,因为屡屡出现销售误导情况而备受市场诟病。因此,监管部门将销售权限采取“一刀切”,撤出保险销售人员而由银行营销人员销售,但误导销售的情况并未消停。近日本报调查发现,银行仍把保险当理财产品卖(见昨日本报七版头条)。人们不禁要问,银保产品为何必须得靠忽悠才能卖出去?

  一直以来,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度都比较高,来银行的人都属于稳健型的投资者。“银行客户多,且多为办理存款、购买理财产品,险企无疑看好银行这一销售渠道。”

  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本无可厚非,既能增加险企收入又能添加银行的增值服务,尤其银保产品的魅力也可圈可点,既有定期返还、每年分红,还具备一定的保障功能。但是“看上去很美”的银保产品却在销售过程中走了样,银行品牌受损,保险人人厌烦,有时客户因不满购买银保产品而退保,但退保损失巨大。

  对这一奇怪现象,保险专家则认为,目前国内保险环境并不成熟,而险企却借银行“杀鸡取卵”,片面追求市场规模。一项分析就显示,尽管保险业快速发展,但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知度仍较低,能够说出保险功用者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保险业发展大潮已经不期而至。在数年内,保险市场主体增加多达四五十家,跑马圈地不断上演,白热化竞争凸显。“保险业务属于规模性经营,有了规模才有可能产生效益”也已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上规模成为银保忽悠的一大缘由。

  来银行的人多为办理储蓄业务,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手中的钱收益稳定,如果某一类理财型产品能让客户赢得高收益,势必会受到青睐。银行险企人士均认为,银行客户多为匆匆来、匆匆走,容不得销售人员讲得太多太深,只能将银保产品当储蓄的替代品来宣传,靠高收益吸引他们。如此忽悠客户,在带来保费的同时,也让银行品牌大打折扣,险企的形象同样受损。有银行客户表示,闲钱存在银行,当然愿意购买高收益的产品,但有时为了急用,也不愿意存太长时间。可是一旦误买了银保产品后,相当于这部分钱被长期“冻结”,不能随时取出,如果退保将受到很大损失,但这些注意事项销售人员却从来没有提醒过。

  误导销售,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据了解,目前银保手续费不断提高,有银行开始给柜台人员下达硬指标,并通过“1万元提50元”来刺激销售。在利诱之下,银行人员忽悠投资者就并不难理解了。

  “客户对银行人员较为信任,一旦被忽悠,银行品牌再次受挫。”专家表示,银行销售保险首先应该从客户利益出发,否则将导致银保市场积重难返。

相关文章:
深圳保险交易市场落户南山
上海保险市场一系列创新酝酿出台
养老金投资运营办法最快一季度发布
香港将设保险保障基金并拟涵盖中小企业
标普:未来G20国家的医保成本将无法持续

最新文章:
· 开展“救护师认证”,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推进“寿康养护”一体化
· 新能源车险“三高”问题何解
· 中国人寿财险深圳市分公司开展一线环卫工人慰问活动
· 中国人寿财险深圳市分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宣传活动
· 太平人寿山东分公司“消保大使在身边”系列专访-日照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