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已跌入“生育陷阱”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是迟早的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1/5/12 8:48:26  

 

  过去10年里,为何出生人口频频下降,少儿人口却有所增加?

  前述人口学专家解释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生育政策实施后,此前受政策限制而无法实现的二孩生育意愿得以释放,为少儿人口增长带来一定堆积效应。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于2014年开放“单独二孩”后,一度迎来人口出生小高峰。尤在“全面二孩”实施的前两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在1700万-1800万左右,处于高位。

  其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增至2017年的50%左右。尽管近年数据有所下降,但仍高于40%。

  “但与高涨的二孩甚至三孩生育率相比,一孩生育率却在下降,导致整个总和生育率都有所降低,出生人口数因此下降。”前述专家说。

  宁吉喆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口生育观念转变,低生育日益成为众多发达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这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后果,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无独有偶,不久前,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出生人口约361万,不仅达成六连降,更创下近41年以来的最低值。

  同时,美国女性的一般生育率也创下历史最低值,平均每千名15-44岁女性仅生育55.8个孩子。

  宁吉喆认为,育龄妇女数量持续下降,生育时间延后,生育养育成本提高,二孩效应逐渐减弱,都是导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缩减的重要原因。

  前述专家亦称,在日本等低生育国家,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并不低,有些女性甚至想要3个或更多孩子,但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推迟结婚和生育,如果30岁才结婚,最佳生育年龄已经过半,即使想多要孩子,往往也有心无力。

  受婚恋市场性别不平等、离婚难等因素刺激,不婚不育人群增多也是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加之近年来,“学区房”“鸡娃”等概念一再内卷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预期,育儿成本和焦虑情绪随之大大提高。

  据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调研数据显示,仅2017年,全国中小学阶段平均每人每年家庭教育支出为10374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5%以上。其中,学生学时越长,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家长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越高,教育费用和占比就更高。

14.11亿人口的隐忧:专家称中国已跌入“生育陷阱”,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是迟早的事”

  前不久,热播剧《小舍得》就曾因“鸡娃”桥段引发关注

  这也从经济和心理上,成功“吓跑”了一众准父母。

  目前,全国各省市出生人口数、出生率和一二孩比例均未公布,但以2019年公布数据来看,除广东、贵州、宁夏、四川、浙江五省区外,其他26个省区市的出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携程网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认为,未来几年内,全国出生人口仍将大概率持续下滑,即便全面放开甚至大力鼓励生育也无法避免这一颓势。

  据他估算,未来10年内,中国出生人口或将降至1000万以下。

  但宁吉喆认为,目前中国育龄妇女超3亿人,每年仍能保持1000多万出生人口规模,中国仍需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但对于未来是否有望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宁吉喆并未回应。

  前述人口学专家认为,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是迟早的事”。早在数年前,就有不少关注中国生育问题的欧洲学者都提醒她,为什么中国还不尽快放开限制,鼓励生育。

  “这些低生育国家曾出台很多鼓励生育的政策,如直接对小孩进行补贴,或设计极长的产假或抚养假,及在公共场所增设母婴室、托育所等育儿设施等,但他们最后往往发现,想提高生育率实在太难了。”前述专家认为,中国可参考国外经验,但考虑到我国并非高社会福利国家,上述政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田明认为,想要改善低生育情况,提高生育福利、降低育儿成本或是一个重要解决办法。

  他认为,一方面需要均衡教育资源和质量,减少教育成本和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社会服务体系也需尽快跟上。如可以将育龄夫妻的产假,改为产后育儿假,夫妻双方育儿假时间均延长至孩子上幼儿园,双方轮流休假,照顾子女,既能创造鼓励生育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纠正职场对育龄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延长产假对于促进权益保障,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田明同时建议,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育儿基金,用以帮助因为育儿假造成的经济损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