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已跌入“生育陷阱”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是迟早的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1/5/12 8:48:26  

  但有关政策细节尚未出台。

  相比数量,人口质量和结构更重要

  老人越来越多,新生儿越来越少,人口结构预示着中国面临人口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口未来走向的担忧。

  不久前,曾有外媒报道称,中国总人口或首次不足14亿,拱手送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和优势。

  尽管这一论调已被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推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萍亦在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我国总人口虽在增长,但同历次普查结果相比,人口增速持续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检索公开数据发现,第四、五次人口普查内地总人口增幅均在11%-12%左右,但到六普时期,该数字几近腰斩,跌至5.84%。到今年七普,人口增速仅为5.38%,年均增速亦有小幅下滑。

  “该数据表明,我国将继续保持人口低速增长态势。”宁吉喆说。

  其中,东北地区人口降幅明显,比10年前下降1.2个百分点,不仅老龄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率也低于全国平均,甚至在内地31省份也都是垫底,并因此一度被传将试点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引发热议。

  对此,国家卫健委回应称,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解除当地生育限制并非其本意,仍需研究论证。

  宁吉喆也有类似看法。

  发布会上,宁吉喆称,东北人口受自然地理、人口生育等多方因素共同影响,东北人口向南方流动,既是由于东北经济正处于调整攻坚期,沿海地区发展机会对东北人口有较大吸引力,这一情况也符合全球趋势性特征,欧美多国都有类似情况出现。

  宁吉喆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仍面临劳动人口和育龄妇女下降、老龄化凸显、总和生育率下降等结构性矛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

  由于我国人口寿命和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增长,年度死亡人口始终少于出生人口,这些人口增长的利好因素,仍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发挥作用。

  但受生育年龄、养育成本、医疗卫生情况等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未来中国人口增速仍将持续放缓,总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具体时间还不确定,“但预计未来(中国人口规模)仍将保持14亿人以上。”宁吉喆说。

  这一判断也与联合国测算数据基本吻合。据测算,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2050年降为14.0亿。

  但按照中国社科院2019年的预测,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大量评论认为,人口提前达峰,甚至出现负增长,不仅将夺走中国世界人口大国的位置,也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地永远增加下去,达峰属正常现象,不是人口危机,没什么可焦虑的,但要避免过快达峰。”田明称,目前已有许多国家人口达到峰值,并连年出现负增长。如日本人口规模在2009年达峰后,已连续11年出现下降,俄罗斯也有类似现象。

  “即便像美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人口规模仍保持增加的国家,如果没有大量国际移民补充,其人口总量也早就达到峰值了。”他说。

  田明认为,中国人口不能持续大幅缩减,但也不应把人口规模增加作为我国人口发展和调控的终极目标。相比人口的量,如何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或许就像曾玉萍说的那样,未来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变,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上一页  [1] [2] [3] [4] 

|网站首页|财经金融|银行|股票|基金|保险|期货|股评|港股|美股|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信托|房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