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设为首页
第一金融网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基金 | 股票 | 保险 | 期货 | 信托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理财 |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娱乐 | 
第一金融网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信托 >> 信托研究 >> 文章正文
我国资产证券化亟待做大做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0 9:23:40

  日前,央行及银监会同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华宝信托作为受托机构,在全国银行债券市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总额不超过44亿元。此举标志着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开启。

    自2005年 3月央行宣布启动首批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已有两年半时间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已达478.01亿元,已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回顾这一发展历程,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虽然取得不小的突破,但依旧需要更完善的风险监管,开发更多的创新品种,以促使其尽早迈向常规化运转的轨道。

   新模式下的高效率融资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市场上的“破土而出”是在两年前。2005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由此,全面拉开了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序幕,一个被学术界呼吁了多年、金融界盼望了多年的创新业务终于走向前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通过证券化,银行可使贷款在资本市场上变现,提前收回贷款,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并由此推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商业票据、有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这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它的推出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的融资模式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而资产证券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直接融资是借款人发行债券给投资者,从而直接获取资金的融资形式。该模式对借款人而言减少了交易环节,直接面向市场,能降低融资成本或在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下获得融资,但是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大,对于风险的评审和管理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本身。

  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一种融资方式,即投资人存款于银行,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负责对于贷款项目的评审和贷后管理,并承担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该模式的资金募集成本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小,但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

  由于信贷资产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因此,对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主要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一些学者指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信贷市场的主体是银行和借款人———工商企业等法人和自然人。这个市场的特点是,资金通过银行这个中介,从富裕者手中转移到不足者手中。这个市场是一个间接融资的市场,银行作为资金运作的中介,它不仅集中大量的资金,也集中大量的风险。特别是当银行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在期限上错配时,还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因此,一方面需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使间接融资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使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今,资产证券化通过信贷资产的出售和以这些出售的信贷资产为偿债基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搭起了桥梁。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行为,属资本市场的交易行为。但是,这些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是被银行出售的信贷资产,这些资产尽管已被出售,更换了所有者,但这些资产所包含的借贷关系并未改变。借款人仍要按贷款合同按时付息,并在期限结束时还本。出售了这些信贷资产的银行虽然已不是这些资产的所有者,但它作为贷款管理人,仍要按合同进行管理。这样,投资人通过购买资产支持证券,使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并最终流到出售信贷资产的银行手里。与此同时,信贷关系仍然存在,通过借款人付息还本的现金流,成为投资人投资的回报,渐次回到投资人手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这样悄然无声地连接在一起。它把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好处结合在一起,使金融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进金融改革进程

  有专家称,由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事物,在我国会遇到诸如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税收、会计准则不完善以及人才匮乏等不利环境。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上述问题将会不断得到解决。国外的经验表明,资产证券化这项融资手段对于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具有明显效果,假以时日,在我国逐渐完善的资产证券化也会改善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推进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据介绍,资产证券化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资产的信息成本。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将自身的贷款转化为证券,在市场上交易,以市场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将银行贷款质量、市场情况及预期等各方面因素,都以证券市场价格形式表现出来。传统银行一般只评价单个贷款,而通过证券化,大量贷款被归集并凭以发行证券,这样银行资产组合的表现就由市场来评价,有助于银行和监管者去评价银行的资产情况,有助于控制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

  此外,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将原有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去掉,能够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资本或资产的比率,从而提高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并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呆滞的资金变活,收回一些资产占用的资金,用这些资金去发放更多的贷款或者支付营业费用,提高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资产抵押证券有资产作支持,其信用级别高,与吸收存款或发行债券相比,筹资成本低。这些都可以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

  但另一方面,据记者了解,资产证券化也会使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加剧。首先,它会加剧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包括银行之间、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之间对高质量贷款的竞争,以及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担保和市场服务有助于加速证券化的发展,减少了许多客户对大额银行贷款的需求,同时也使得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得到优化;另一方面,这些变化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增加银行吸收普通存款的成本。面对来自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激烈竞争,许多银行必须更积极地扩展服务领域,向那些难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资金需求者,比如中小型企业和家庭发放贷款,即转向所谓的零售业务市场进行拓展。

  其次,资产证券化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进入传统银行的业务领域,加剧了竞争。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传统银行的部分功能和替代产品,打破了传统银行的垄断,使得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传统银行的业务领域展开了竞争,银行被迫增加资金成本并减少贷款收益,银行利差缩小了。为了在这一日益证券化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银行必须不断改变经营思想和投资技术。为此,银行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

  丰富金融投资品种

  资产证券化,它的始端是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各类资产,它的末端则是以资产作为偿付基础的资产支持证券。这种证券,对持券人而言,是一种信托收益凭证。即持券人购买了一份资产,这份资产又委托他人管理,他按期收取相应的收益。从这种收益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来看,资产支持证券则是固定收益类的证券。因为作为偿付基础的资产,是一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它虽不是债券,不像债券那样标明利率,但在固定收益和定期偿还这一点上,又很类似债券

  作为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和投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的出现,为投资人增加了一种选择。对于那些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来说,他们青睐股票;对于那些不愿承担太大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收益较低的债券是他们的首选。但是,仅有这两种投资工具,并不能满足所有投资者的需要,因为不少投资者希望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适中。基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这一点。

  但基金产品不是基础性金融产品,基金管理机构要在其总的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他们的报酬,因此,它适合于中小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资产支持证券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适中的金融产品,它在金融市场上的推出,弥补了这类金融产品的空缺。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资产证券化研究员夏晓辉认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固定收益类的证券以债券为主,而且主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债和以准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政策金融债券,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债券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只占极小的比重,公司债在我国又刚刚开闸放行,规模极小。第二批资产支持证券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这结构。随着浦发银行作为先锋的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开展,今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势头必然更加迅猛。“第一批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试点还是成功的。第二批试点产品的设计可能会比第一批更复杂一些,前景值得看好。”

  不会重蹈美次贷危机

  不久之前,美国次贷所引发的危机,使得人们对国内资产证券化前景表示怀疑,更一度认为应该停止该业务试点。对此,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日前列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四大根本区别,并表示我国对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将继续稳健地推行下去。他表示,首先,两者存在的背景不一样。次贷危机爆发前期,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从高峰下滑的弱势阶段,而中国的试点是在经济持续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下推出的;其次,基础资产的质量不一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给没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人,本身具有很高风险,而中国的基础资产基本没有不良贷款;第三,信息的透明度不一样。中国要求所有参与证券化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充分披露资产信息,而美国的不少次贷支持债券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知晓这些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最后,两国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都是衍生产品,杠杆放大,风险也随之放大。在中国内地,这类产品还属于初级阶段,风险很小,监管也比较严格,因此,不会发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这样的事件。”夏晓辉告诉记者。

  至于不少人所关心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与监管协作部副主任王岩岫,在参加浦发银行2007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推介会上透露,为更有效地防范风险,银监会正在审慎制订《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办法》,以便尽早完成资产证券化试点,促使其迈向常规化运转的轨道。他指出,随着浦发银行产品的推出,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可能会推出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为支持试点的顺利推进,银监会将进一步完善法规。同时,与第一批试点相比,第二批试点已经拥有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比如,第二批试点不仅可以对商业银行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还被允许对汽车按揭贷款、小企业贷款证券化,甚至今后还可以鼓励对应收账款、信用卡贷款的证券化产品出现。为此,银监会将会积极鼓励并加快创新工作。虽然最近市场出现了不少状况,如利率持续走高、股票市场收益持续增加,以及国际市场出现的最新变化等,但王岩岫表示,相信在发行人、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各方努力下,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国内会有良好的开端。

  投资者主体将逐步扩大

  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投资者群体不大。对此,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研发部总经理刘向东认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必须激活投资者、培育投资者。资产证券化产品属固定收益产品,按其产品特点,机构投资者是主要的投资主体。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保险公司、养老保险金、共同基金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参与主体。

  刘向东指出,保险公司将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一大投资群体。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业资产总额快速增长,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日益扩大。2006年,我国保险资金总额为1.9万亿元,运用余额为1.7万亿元,保险保障基金达80亿元。随着保险功能和作用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保险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目前养老保险金可投资的领域正逐步放开,养老保险金将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6年度报告,社保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已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2006年期末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为9.72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为2879万元。

  此外,截至2006年底,我国企业年金规模达910亿元。我国已允许依法设立的企业年金基金可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债券投资等业务。企业年金基金将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又一机构投资者。

  夏晓辉也向记者表示,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进程而言,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逐渐扩大投资者主体。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银行为主,今后要让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参与进来,一旦市场扩大,产品的发行也比较容易。此外,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不够。如果今后能够允许回购、质押等,产品发行利率就会较现在低,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会更高。

  不过,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并非没有风险。国泰君安有关专家近日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已累计加息4次,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上调了108个基点,并且市场普遍预期今后1-2年我国仍将处于加息周期。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充分考虑贷款池提早偿付及加息的双重影响。根据05开元ABS(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实际结果,如果投资于采取浮动利率的优先各档证券,存款利率上调将切实提高优先各档证券的收益。而资产池贷款提前偿付主要影响次级档证券的收益,在不出现大规模提前偿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优先各档的收益率,同时可以缩短优先各档的实际平均期限,降低其投资风险。(张文绩/上海金融报)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第一金融网站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热点图文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Copyright©2006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 合作电话:13146473155
    制作单位:第一金融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