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外汇 >> 外汇资讯 >> 正文

结束QE已成定局 廉价货币时代渐行渐远

2014-2-7 9:32:35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本·伯南克离任美联储主席,近期增加了外界关于美联储及其他央行将在何时用何种方式退出量化宽松的猜测。市场参与者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条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来预测该政策的延续或加速规模缩减。然而,我们应该把更

  本·伯南克离任美联储主席,近期增加了外界关于美联储及其他央行将在何时用何种方式退出量化宽松的猜测。市场参与者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条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来预测该政策的延续或加速规模缩减。然而,我们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退出量化宽松对不同经济参与者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上。

  量化宽松的范围和规模已无需赘述。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以及日本银行都利用量化宽松手段,向本国和本地区经济体注入了超过4万亿美元的额外流动性。一旦这些政策走向终结,一些国家政府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企业都可能变得弱不禁风,需要早作打算。

  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低利率在2007-2012年间,为美国和欧洲政府节省了近1.6万亿美元。这笔“横财”让它们可以增加政府支出并减少紧缩政策。如果利率回到2007年的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债务中的利息支出将增加20%。

  然而,美国和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短期内尤其脆弱,因为两者主权债务的平均偿付期分别仅有5.4年和6年。英国的情况较好,平均为14.6年。随着利率上行,各国政府必须决定是否需要加税或是执行更严厉的紧缩措施,来抵消增加的债务成本。

  同样,欧美的非金融企业也在低利率下节省了7100亿美元,超低利率分别令美英两国企业利润上升5%,欧洲企业上升3%。这一利润来源将随着利率上行而消失,某些企业比如私募基金,也需要重组其依赖廉价资本的经营模式。

  新兴经济体也从廉价资本中受益。2009至2012年间,外国投资者购买新兴市场主权和企业债券的规模增加了3倍,达到2640亿美元,其中一些投资起初是由发达国家的借款所资助的。随着量化政策走向终结,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资本外流的情况。

  相比之下,欧美家庭在量化宽松政策下损失了63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那些拥有大量存款的家庭成为受害者,而身为净贷款者的新家庭则得到实惠。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家庭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就降低了自身债务负担,但美国、英国和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家庭总负债规模依然比2000年时增加1%(相对于GDP,以绝对价值计算)。许多家庭依然需要进一步降低其债务,并将在这一过程中遭受高利率的冲击。

  一些企业也受到了量化宽松的影响,并需要采取适当的步骤来应对这些政策的延续。许多人寿保险企业和银行都将在低利率下遭受相当的冲击。量化宽松政策延续越长,这些企业就会越脆弱。一些欧洲国家的情况尤其艰难。那些承诺固定回报率的保险产品会发现,政府债券的回报低于它们支付给顾客的利率。超低利率如果继续延续,许多这类企业就将变得极为脆弱。同样,欧元区银行在2007至2012年间总共损失了2300亿美元净利息收入。如果量化宽松政策延续下去,许多银行将需要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或是对其业务模式进行大规模重构。

  当然,如果量化宽松逐渐退出,我们将见证某些部门的资产价格泡沫回调,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3年提到,欧洲、加拿大和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迹象”。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已经宣布将在1月结束其抵押贷款融资换贷款计划(Funding for Lending Scheme),而该计划允许银行等出借方以超低利率获得融资来发放贷款。

  当然,量化宽松和超低利率都是为了特定目的服务的。如果当年各大央行没能果断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全球都将面对一个更加恶劣的局面。经济活动和经营利润将会更低,政府赤字则会增加。等到对抵押贷款的支持完全撤销之时,经济复苏将不得不承受更高利率。

  但是,所有参与者都必须知道,量化宽松结束将对自身造成何种影响。在执行了超过5年之后,该政策已经在人们脑中植入了根深蒂固的持续低利率甚至负实际利率预期。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这更像一剂让人上瘾的止痛药而非治病救人的抗生素。政府、企业、投资者和个人都必须摆脱这种安于现状的自满情绪,并采取一个更加规范的放贷、借贷手段来应对量化宽松政策的终结。

  (理查德·库珀,哈佛大学国际金融教授;理查德·杜布斯,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总监。本文版权属于Project Syndicate)

(责任编辑:DF064)

分享到: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4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