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基金情报站 >> 正文

央行披露社会融资规模十年细目 10年增至6倍

2012-9-14 8:35:07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史进峰 “社会融资规模”成为宏观调控新指标一年半后,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公布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月度及年度数据,2002年到2011年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

  史进峰

  “社会融资规模”成为宏观调控新指标一年半后,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公布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月度及年度数据,2002年到2011年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出6.1个百分点。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一货币政策中间变量的积极倡导者,曾在多个场合阐释“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基础、编制原则及调控意义。

  央行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市场更多关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更加全面的指标,不要只盯着贷款数据;而每月11日央行披露金融统计数据时,往往倾向于先披露社会融资规模,后披露信贷数据这一模式。

  “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央行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人民币贷款占比降至60%以下

  作为一个增量概念,十年间,社会融资规模由2002年的2万亿扩大到2011年的12.83万亿,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也由2002年的16.7%增至2011年的27.1%。

  央行调统司负责人将其归因于近十年中国金融总量的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因此,十年间,社会融资规模呈现出四大特点,即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直接融资扩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大。

  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人民币贷款占比由2002年的91.9%降至2011年的58.2%,大降33.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其他融资方式快速上升,2011年,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达41.8%。

  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

  同时,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相当于一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规模。

  警示影子银行风险

  9月12日,天津达沃斯论坛,当被问及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风险是什么时,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

  肖钢认为,影子银行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

  近两年,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风险正在引起中央银行的重视,央行认为,如果宏观审慎管理范围过窄,大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游离在外,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

  央行统计结果显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个表外融资指标十年间高速膨胀,委托贷款新增由2002年的175亿元扩张至2011年的12962亿元,十年扩张了74倍,信托贷款2006-2011年五年间也扩张了近三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诸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典型的影子银行,央行表示,“未来条件成熟,可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此前,本报记者获得的央行调研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的民间融资总量约3.38万亿,占当时贷款余额6.7%,占企业贷款余额比重为10.2%。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