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银行 >> 央行银监会 >> 正文

央行:四季度近七成居民认为物价高 购房意愿回落

2011-12-22 15:29:01  文章来源:央行网站  作者:佚名
关键词:认为房价 物价上涨 理财产品 房价走势 央行
核心提示:近七成居民感受到“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的压力,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国社科智讯”,并发布《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提出了一个仍值得警惕的信号: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

  李炜:

  诸位尊敬的专家、学者,诸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下面代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今年开展的2011年中国民生级城市化问题调查报告。开始我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个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对全国公众的劳动就业、家庭及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等六方面的长期持续性的资料收集,来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现的数据资料,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翔实而科学的基础信息。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每次调查全国样本量约为7000-8000户家庭。

  2011年度的时候,我们是属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的第三次调查:第一次是2006年启动的,2008年做了第二次,今年做了第三次。这次调查大致来讲,就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目标总体是18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抽样方式采用多阶段分层混合抽样方式,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100个区市县及5大城市下的480个村委会或居委会。我们最后一共成功访问的是6468位城乡居民,从6月下旬一直持续到最近。

  (见图)在全国抽中了100个区市县整个大分布,我们抽取每一个小的红块就是我们抽中的区县,这个区县跟人口密度有密切关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今天我在这儿汇报的研究报告,是我们整个课题组参与项目所有同事集体完成的,我在这儿也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同事。我们这个课题主持人是李培林所长,陈光金所长也是我们的负责人,我们这个报告撰写是由张丽萍副研究员、范雷副研究员、田丰研究员和崔岩博士,我们报告是一个集体的结晶。

  我先谈一下调查中间所反映的城乡居民生活状况。首先,我们调查资料显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是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在调查里面有两个题目去询问,就是说请问一下你和5年相比你的生活水平有什么不一样?回答是较大改善和有所改善两个之和,我们称之为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样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是75.3%,有3/4城乡居民因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上升。我们从不同的时点回溯看到,和2006年相比,这个比例提升了12个百分点,和2008年相比这个比例提升了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另外,测量城乡居民对自己生活水平未来的预期,认为5年以后有所上升的比例从2006年-2008年到2010年也是在持续上升的。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对自己生活水平有一个比较积极的评价。

  生活水平改善的提高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到居民生活水平的品质在不断提高。蓝皮书中间已经写到,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首先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自有住房拥有率在逐步提高,住房面积在逐渐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住房条件的改善,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到,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在有较大的增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2008年相比,2010年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比较高。我们可以看到比较集中的几个,家用轿车、冰箱、电脑,这几样家用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家用轿车从6.9%增长到13%,几乎翻了一番。冰箱从54%,增加到70.7%,电脑从25不能增加到接近40%,这个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像家用洗衣机也有一定的增幅。家用轿车、冰箱、电脑这几个主要耐用消费品,实际上跟居住方式的改变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一种城市居住方式,才有可能是这样的家用耐用消费品有比较大的拥有量。即使在一些增长速度不大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当中,好像彩电,只增加微小的几个百分点,但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调查当中,有30%的家庭实际上有两台和两台以上的彩电,而在2008年的时候只有10%以上。在现在拥有彩电的家庭当中,也有接近20%的家庭实际上已经更新换代了,比如都用等离子或者液晶电视,所以我们只从增长率上已经不足以区分生活品质的改善,我们要去看更细的项目。

  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中间,还有一个特点,我们发觉居民生活的压力和2008年相比,都有了一个普遍的缓解。在调查中间,问了好几个方面,城乡居民家庭面临的生活压力,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物价上涨、收入过低和住房条件比较差、买不起房、购不起房、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这些基础民生问题,依然影响着居民生活主要方面,但是从幅度上讲,从他的家庭比例来讲,比2008年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明显的降低。对于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认为有这样困难的家庭,2008年是接近于80%,今年是接近于70%,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下降最明显的就是跟就业有关,刚才李培林所长和陈光金教授谈到的报告中间都有,这两年来,就业形势有所好转,所以从题目中间可以明显看出这样一个反映,2008年时有38.4%家庭认为面临着家人无业、失业和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到今年2011年来看这样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只有21.3%,这个幅度是最大的,这是一个最明显的好转现象。

  就业压力得到一个缓解还有一个其他表现,比如就业失业比例在排行榜当中下降。2006年公众认为就业失业的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到2008年下降到第四位,到今年调查变成第五位。就业失业压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从2006年、2008年,2006年是32.3%,2004年42.1%,到现在只有21.3%,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在我们谈到就业问题改善的时候,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就业现象好转,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带来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发现就业或者失业过程当中,国有企业转制而造成的失业比例明显下降,我们调查当中询问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失业?在2008年有36.4%失业原因是因为单位的原因,比如破产、下岗这样的原因造成失业。今年这个比例只有14.8%,这个幅度下降的非常快。但是反过来讲,在2008年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造成了失业只有9.1%,今年上升了17.5%,这个上升幅度也很明显。现在就业问题、失业问题是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转化。

  在就业领域,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方面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在逐步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非正规就业的现象现在越来越明显,而且在非正规就业的领域里面,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各类企业职工享有社会保障比例总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从最右边的可以看到,我们这里列了通常所说的“五险”,2008年调查的这些各类企业职工总和保险覆盖率在左边,比如说养老保险是46.3%(2008年),今年上升到了57.9%,上升了11个百分点。医疗保险一直覆盖率比较高的,08年72.8%,现在是84.5%。所以说,普遍都有所上升。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非正规就业的群体里面,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在调查当中把就业人员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正规、二是非正规在单位就业、一类是在正规就业但是没有劳动合同,这么三类人群。这三类人在“五险”当中的覆盖率显然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养老保险在正规就业职业群体中间,75%以上的人都有,但是在非正规单位就业的人才30%左右。在正规单位就业,但是没有劳动合同的人中间,养老险的比例30.4%,这和非正规单位就业差距不大。医疗保险也是在不同就业类型,有一定的差别,非正规就业的人群中间他们的社会保障的享有情况也是比较低的,我们可以看出,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的群体在享有社会保障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二,城镇化问题。大家知道,我们这次的调查主题,很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刚才李培林教授、陈光金教授和陆学艺教授都谈到了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历史上的一个节点、一个转折点,具体的意义就不用多讲了。通过调查可以有一些城市化过程中间所探讨的问题的一些发现,首先在我们调查当中发现,大量的农业户籍的人口移居城镇,这个现象非常突出。在我们现在所调查的整个居民人口中间,18周岁的城乡居民中间,农业户籍人口其中1/3已经住在城里了。总共调查的人口,农业户口的人在现在调查中间占了66.3%,就是2/3的人是农业户籍。非农业户籍只占了1/3,33.7%,但是农业户籍当中有19.7%都是属于城镇的常住居民,66.3%里面的20%,也就是1/3,实际上住在城镇了。现在在城镇居民里面大概有多少是农村户籍的人口?接近40%。我们现在城镇已经不单纯是原来城里人的天下,而是城里人和农村人的一个共享的环境。

  我们现在看到城镇化环境当中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会导致一些半城市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我们调查当中,把我们调查的对象按照城市化程度做了一个区分,创制了一种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把它分成全城市化人口,就是在有城镇户口、在城镇居住,并且做的是非农的职业,这样的人我们叫全城镇化人口。另外一批人,我们把它称之为半城镇化人口,他们是农业户籍,但是他们做着非农业职业,并且在城市生活,现在在农村生活的是农村人口。我们看看这三类人口中间,他们的社会保障覆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养老保险在全城市化人口中间是63.1%,但是在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似于外来务工人员,在这样一个群体中间,这个比例只有30%,这和城市化人口有30多个百分点的差别。

  医疗保险差别不是很大,医疗保险全城市化人口当中81.2%有医疗保险,79%的人是半城市化人口,农村人口是80.9%,为什么农村人口高呢?因为这一些年的新农合覆盖。在城市居民半城市化居民当中,有接近80%的人,他们的医疗保险不是城市的医疗保险,绝大部分还是新农合。实际上等于他们拿着农村的新农合在城市生活,我们想他们一旦有了医疗上的需求,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失业保险在全社会化人口当中,有22.7%的人拥有,但是在半城市化人口当中,只有不到5%,这个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其他的社会保障也都是同样的,所以半城市化人口目前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不足的,追其背后的原因是户籍制度以及跟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种各样社会待遇的公平享有的机制其没有建设起来。

  我们还会看到,城市化过程当中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半城市化人口的家庭分割现象。在调查当中看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家庭中间,全家都搬到城镇居住的,大概在40%左右。而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居住的是60.2%,是一个4:6,全家都在农村住的农村人口40%,部分家庭人口在城里住,有一部分人不在城里住是60%。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见到进城务工的务工家庭大概有60%会面临着一个家庭的分割,或者是夫妻不在一起,或者是夫妻和子女不在一起。即使在全家都迁移到城镇居住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城市居住也不意味着居住在同一个城市,可能丈夫在成都,妻子在深圳,儿子在河北的老家,也存在着家庭成员不同城镇务工的情况,因此,这种家庭分割的现象在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家庭当中,我们说这60%的比例可能只是一个低估的现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社会融入问题。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社会距离,一部分外来人口不能完全实现社会融入。在我们调查当中,我们问了三道题目,就是对于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里工作、在城里买房,他们子女在城里上学这三件事怎么看?允不允许?我们可以看到,分不同的人群看他们的差别,蓝色的是城里人的回答,红色的是农村人的回答,黄色是把城里人里面的大城市的居民提来单独的回答,比如北京、上海和广东。我们可以看到,从总的来讲,大部分城乡居民都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打工是持一个接纳的态度,认为是不应该有任何限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城市居民来讲,有42.3%选择有条件的接纳,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的工作机会可以在城市里工作。在大城市里面还有20%左右的人口,认为要严格控制到城市里来工作的农村务工人员。所以我们说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排斥的心理。同样,对于外来人口和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买房,是完全的开放,还是有条件的允许,还是要严格控制,还是坚决不允许,这也是有同样的一些趋势,子女上学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我们在调查中间对于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测量,就是我们互相测量他们的社会距离。我们在调查当中问了6个题目,作为城里人是不是愿意与农村人有一些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同级,分别是一起聊天、一起工作,成为邻居和成为亲密朋友,结成亲家。我们看到很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城市居民,当我们问他和农村人愿意缔结什么样关系的时候,我们发觉在潜层的交往方面都还可以,比较宽容,比如说愿意一起聊天的有92.8%,愿意一起工作有89%,愿意成为邻居的有88%,愿意成为亲密朋友有70.4%,但是结成亲家,这个比例就掉下来了,只有16个百分点,就变成了71%了。反过来农村人也是这样,作为农村人你是不是愿意与城里人聊天、工作、邻居、亲密朋友、结成亲家。我们会发觉,整个农村人口和城里人愿意缔结社会关系的比例总的来说都比城里人要低,比城里人对农村人的想法要低,农村人在和城里人打交道方面,我们看到可能有一种天然的戒惧,比如怕城里人对农村人有一种冷漠或者歧视。所以,我们会看到关系在浅层面还有70%几的比例,到了结成亲家就掉到60%多了。说明城乡居民之间还有着难以融入的现象,有一定的社会距离。

  即使在城市里面居住很长时间的外来人口,他们对于流入地,也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不能实现完全的社会融入。我们这里分了不同类型的迁入时间,我们分成迁入5年,还是5-10年,还是10年以上,我们问他,你认为你现在属于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认为自己是外来人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在迁入本地5年之内的外来户籍人来说,60%的都认为自己还是外地人,迁来了5-10年大概是一半对一半,47%认为自己是外地人。10年以上的比例会掉下来,但是也有35%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外地人。这是一个城乡之间融入的一个重要的现象。

  最后我们会看到城市化中间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速城市化在道理上来讲,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希望城市化可以带动另外一种新型的人系关系、社会关系的缔结,由原来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进一步成为人与人之间有机的结合。但是我们发觉城市化和所期望的公民社会目前来看,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在公民社会参与总体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在调查中间,我们了解了城乡居民目前参加了哪些社会团体,在城市来讲参与的比例,各类社会团体的比例都相当的低,高一些就是校友会,大概22.2%,其中是各种各样的联谊组织,比如互联网的团体,或者文体娱乐的团体,有10.8%。其他各种各样的类型的社会团体参与率都不足10%,在农村这个比率更加低了。整个城市化所导致的公民社会参与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最后一个问题,简单报告一下城乡居民的社会态度情况。我们在调查当中,向受访者询问了目前我国主要问题是哪些,哪些是他们认为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与目前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看病和收入差距问题排在比较前,有接近60%的人认为物价上涨问题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排在第二位是看病难、看病贵,占了42.9%。第三位是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问题,占了31.6%。这就是我们现在目前这次调查中间,对于社会问题的公共回答的一个主要的排序。

  我们说与日常生活比较密切的民生性问题依然还是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时间来比会有一些变化。现在主要民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下降,比如物价上涨问题,在我们今年的调查中间排在第一,有59.5%的人,但是在2008年也是排在第一位,但是强度更高,是63.5%。民生性的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提升的明显。一是贪污腐败问题,这在2008年调查中间,排在第六位,认为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只有不到20%,但是今年涨了10个百分点,变成29.3%。另外和城市化过程也有密切关系的,就是住房的问题,住房价格过高的问题,在2006年的时候,是排在社会问题第7项,认为严重的人群比例是13.1%,到了2008年上升幅度比较大,达到20.4%,这是一个新的趋势,新的变化的一个特点。

  最后,在社会态度方面,要看到的就是公众对于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的评价,在调查中间我们请公共对于他们所在的地方政府工作的11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我们作了一下大概的统计,评价了一下满意率,就是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加起来,平均了一下,平均满意率为53.2%。这个53.2%里面排在前面的会是什么呢?第一,提供教育,公众对于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所做的成绩相对来说还是最高的。第二提供医疗服务,这个满意率到了68.1%。第三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有65.9%。第四,为群众提供社会保障占了60%。为平均满意率53.2%。拉后腿的就是这些红色项目(见图),这些项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最低的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公共认为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工作不是太好,对这项工作平均满意率只有30.3%,不满意率更高,占到50%以上。还有一项,政府的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满意率也比较低,只有37.1%。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调查中间的一些主要的数据所给大家阐释的一些结果,具体的一些解释,我们大家可以具体详细的看报告。最后,我们做一些简单的结论。

  2011年,随着政府积极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质量稳步改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等依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对腐败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价也明显上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刻影响着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户籍等相关制度因素以及城乡居民间的社会排斥心理,也阻碍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社会融入。而拓宽参与渠道和提高人们参与意愿,有助于增强公共社会责任感和信任感,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及社会冲突。

  我的报告就到这。谢谢。

  谢寿光:

  感谢李炜研究员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新闻解读可以转换的题材,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请媒体朋友在调查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客观、科学,一定要全面准确的把握这个报告的内容。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可以开放的给大家随时做一些解读,那么今天我们这个发布会的议程全部完成。我们按照惯例,不安排提问,如果媒体有需求,可以直接采访各位专家。

  谢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