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信托 >> 行业动态 >> 正文

信托成立规模回暖

2016/1/5 14:00:30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李茜
文章简介:上周,信托产品成立数量及规模环比均有所增长,成立规模创近半年单周新高。据统计,上周成立的集合信托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期限为1.79年,环比缩短0.35年,产品流动性有所增强。

  上周,信托产品成立数量及规模环比均有所增长,成立规模创近半年单周新高。分析人士表示,这表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不减。"当前信托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依旧处在转型的探索期,但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在持续动荡中实现螺旋式上升,或将成为信托未来增长的新常态。"

  平均收益率止跌回升

  数据显示,上周信托成立规模为161.27亿元,环比上升41.40%。不过,上周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环比均有所放缓,机构参与数量环比下降,机构参与度仅为23.53%。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员帅国让表示,一方面,受元旦假期因素影响,上周实际工作日有所缩短;另一方面,受弱经济周期影响,市场上优质项目相对减少,信托公司主动收缩产品发行力度。

  据统计,上周成立的集合信托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期限为1.79年,环比缩短0.35年,产品流动性有所增强。除开放型产品外,公布期限的28款固定收益类产品中,2年及以上中长期产品共17款,而1.5年及以下的产品11款,产品期限分布相对偏向长期。

  从平均收益率来看,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14%,环比增加0.04个百分点,平均收益率止跌回升。而从各期限平均收益水平来看,收益最高的为2年及以上期限产品,预期收益为8.50%,环比增加1.3个百分点;1年及以下期限产品,平均收益为8.00%,环比下降0.51个百分点;1.5-2年期限产品收益8.33%,环比减少0.02个百分点;1-1.5年期限产品收益为8.47%,环比减少0.27个百分点。"从近期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变化来看,产品收益趋于下滑趋势,但下滑力度有限,基本维持在8.00%附近;对于平均期限而言,呈现一定幅度的震荡。"帅国让说。

  其他投资类产品居首

  在投资类型上,上周融资规模最大的是其他投资类产品,共成立26款,募集资金68.65亿元,占总规模的42.57%,融资规模及占比较前周增加显着。

  权益投资类退居次席,共成立15款产品,募集资金42.18亿元,占总规模的26.15%;证券投资类共成立3款产品,募集资金达24.59亿元,占总规模的15.25%;贷款类作为信托公司的传统投资方式,上周共成立12款产品,募集资金8.34亿元,占总规模的5.17%;股权投资类共成立9款产品,募集资金15.04亿元,占总规模的9.32%。另外,组合运用类共成立3款产品,募集资金2.48亿元,占总规模的1.54%。

  在投资领域上,上周成立的63款集合信托产品中,其他领域融资规模依旧居首,共成立28款,募集资金68.69亿元;规模环比增加明显,占总成立规模的42.59%,表明信托投资领域趋于多元化。另外,房地产领域共成立6款产品,募集资金13.19亿元,占总规模的8.18%,表明信托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布局保持一定比例。(上海金融报)

  【数据】三大因素挤压 信托规模5年多来首降

  近日,信托业协会在官网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在管理规模的道路上不间断增长的信托业,终于刹了车: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与今年二季度末的15.87万亿元相比,季度环比下降了1.58%,这也是信托资产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第一次下降。(证券日报)

  【观点】毕马威:信托告别高增长 “互联网+”难颠覆

  毕马威近日发布了2015年中国信托业调查报告。报告回顾了2007年以来中国信托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对2015年信托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毕马威表示,考虑到信托行业的金融本质,互联网注定只是信托行业的技术工具。信托业将受益于“+互联网”的积极因素,在渠道、平台、风险管理和创新等方面得到提升;“互联网+”的颠覆性效应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在信托行业本身。(199IT)

  【攻略】如何正确投资信托产品

  靠着刚性兑付的口碑、多样化的投资领域,信托产品在理财市场一直受到高净值人群的青睐,一些设计结构新颖、预期收益丰厚的产品甚至供不应求。不过,也正是因为信托产品的热销,近几年,部分投资网站、理财平台或资管公司纷纷代卖信托产品,由于操作不规范,不少投资者在购买后屡屡发现实际收益与承诺不符的情况,引起纠纷。信托专家表示,投资者在购买信托产品前需做好“功课”,从正规渠道入手,熟悉购买流程,并学会一些小诀窍,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自身权益和资金安全。(上海金融报)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没有任何专题栏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6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