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设为首页
第一金融网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基金 | 股票 | 保险 | 期货 | 信托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理财 | 黄金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娱乐 | 基金数据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信托 >> 信托研究 >> 正文
信托公司争相上市的动因何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 9:18:34
信托公司上市,一个信托业界的新动向。与其他企业上市不同的是,围绕信托公司是否有必要上市,观点并不相同。反对的观点是:信托公司的主业是信托业务,自有资金的多少与信托公司的发展并无太大的关系。相反,自有资金过多反而会影响信托主业的发展。而且,限制自有资金,引导和鼓励信托公司发展信托主业是新“两规”的政策趋向,信托公司上市是与这一政策趋向背道而驰的。

  但是,反对的声音并不能阻挡信托公司的上市热情。随着中海信托进入上市辅导期消息的传出,一大批信托公司开始动起了上市的脑筋。很明显,上市对企业最大的诱惑在于拓展了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资金的吸引是企业上市最大的动力。那么,既然自有资金的多少与信托公司的发展并无太大的关系,信托公司又为什么如此渴求上市?信托公司上市的动因何在?

  竞争环境的压力

  早在三年前,在信托业界的一些研讨会上,还经常能够听到“保护信托专属业务”这样的呼吁,而现在,这样的呼吁再也听不到了。原因在于:“没有什么业务是信托专属的”这一事实已经不可更改。如果说,几年前信托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还仅仅是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的话,那么现在,信托公司的竞争对手应该是所有的金融机构。

  2005年9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准许银行经营委托理财业务。此后,券商理财基金专户管理、证券公司直投业务的开启,让信托公司不得不面对来自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随着信托制度的普及与推广,作为信托制度的执行机构,信托公司不再是唯一,而未来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更将逐步使得这一事实合法化。

  在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中,信托公司是最小的。小则意味着缺乏竞争力,意味着被忽视,意味着没有话语权。而失去话语权的信托公司,也只能看着自己的业务被竞争对手不断蚕食。业务领域被蚕食的结果就是:信托公司的业务领域逐步收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金融企业主要就是“钱”和“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盈利空间缩小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请不到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没有办法吸引资金,最终只能萎缩到退出这个市场或是被竞争对手收编。而这又是信托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

  要改变这一现状,信托公司唯一的选择就是做大做强,而“做大”最简捷的方式就是首先做大资本金,依靠自有资金尽快实现财富增长,吸引人才,将信托公司做强,走上信托公司良性发展的道路。也正是基于信托公司这样的一种思路,我们才看到了2006年和2007年信托公司的增资扩股。从某种意义上看,信托公司上市,也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

  传统思维的延续

  在去年3月1日实施的新“两规”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信托公司称谓的变化。之前,对信托公司的称谓均为“信托投资公司”,而新“两规”中对信托公司的称谓则去掉了“投资”二字,这种变化明显体现出监管者的一种政策导向:重信托,轻投资。但是,这种政策导向是否已经被信托公司认可?

  实际上,在信托公司的两大块业务中,自有资金和信托资金的运作都需要投资。而监管层“轻投资”的政策导向也并非在于不让信托公司不对信托资金进行投资,而是在于引导信托公司重信托业务,轻自有业务,将信托公司从“投资公司”办成真正的“信托公司”。这种政策的引导也说明,一直以来在业务的开展上信托公司一直游移在“投资公司”与“信托公司”之间。“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是信托公司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信托公司中,一些公司管理层人士甚至明确表示,希望将公司名称中的“信托”二字去掉,干脆做成一个投资公司。这实际上已经充分表明了信托公司重自有业务,轻信托业务的倾向。原因很简单,自有业务的收益要比信托业务的收益高出很多。

  虽然自去年3月1日实施的新“两规”强调了信托公司压缩自有业务,强化信托业务的政策取向,但在实际中信托公司是否已经摈弃了传统的“重自有业务,轻信托业务”的思维定式还很难说。虽然目前信托公司的2007年年报还未完全披露,但已有信托业界人士表示,2007年信托公司盈利情况肯定不错,但盈利的主要来源也肯定在自有业务上。同样的,信托公司上市的强烈冲动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两规”并未改变信托公司“重自有业务,轻信托业务”的思维定式,传统的思维仍在信托公司的经营运作中延续。

  基础制度的限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信托公司“重自有业务,轻信托业务”思维定式的形成也是如此。而其“合理性”就在于:在金融日益开放和金融综合化大力推进的时代,信托公司的潜在制度性优势向现实转化的能力受到监管不协调、制度不完善的制约。例如,关于信托登记、税收、退出机制等问题,都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没有完善的基础制度做保障,单纯的政策引导不可能改变信托公司经营中的思维定式。此外,信托业务手续费不高,难以维系信托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托公司“重自有业务,轻信托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信托公司就只能在“做大做强自有资金”上打主意。

  必须要明确的是,信托公司上市是信托公司期盼做大做强的一种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做大做强还仅仅是信托公司的一种期盼,对于信托公司,更现实的问题是生存。在生存危机来临的时候,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会变得合理,变得顺理成章。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第一金融网站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信托:被边缘化的富民利器
    基金专户理财首批产品方案亮相
    破除“魔咒” 撬动财富的信托支点
    PE信托火了
    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银行系类基金产品
    中国信托爆发和覆灭速度全球罕见
    人寿保险信托——未来新型理财方式
    出版合同应增“著作权信托”条款
    创业板需扫清三大政策障碍
    资金信托税收政策体系亟待建立健全
    公益信托在国内有作为
    PE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蜜月期是否正在到来
    2007中国信托业:路径决定未来
    一周信托理财产品述评(08年03月10日-08年03月16日)
    越跌越买信托私募认准牛市
     点击排行:
     PE信托投资等待正式开闸
     一周信托理财产品述评(08年03月10日-08年03月16日)
     结构化信托:高门槛高收益
     国内信托市场一周点评(2008年03月03日-03月08日)
     银信合作持续升温贷款类产品有望突破
     房地产信托:个人投资或可寻机介入
     PE信托火了
     信托产品成短期理财主要资产配置
     股权信托渐成气候地产企业尝鲜融资新途
     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信托公司迷茫中的曙光
     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一)
     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二)
     股权信托: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
     信托类理财产品收益固定也有风险
     部分信托私募基金拉响亏损警报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频 道 精 选
    最 新 推 荐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最 新 文 章
     热点图文

    引入信托投资(REIT)模式:提升廉租房融资水平

    中国私募基金的必由之路

    三条线索揭秘私募操作玄机

    Copyright©2007-2008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 合作电话:13146473155
    制作单位:第一金融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