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债券 >> 债市动态 >> 正文

央行谋地方融资新路径 地方债或重启

2011-6-7 9:03:54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在全国掀起清理地方政府债风暴的同时,央行对建立地方融资风险对冲机制的意图,也逐渐明晰起来。6月1日,据银监会相关人士透露,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
  在全国掀起清理地方政府债风暴的同时,央行对建立地方融资风险对冲机制的意图,也逐渐明晰起来。6月1日,据银监会相关人士透露,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中央政府将会介入偿还部分不良贷款,银行将承担一些损失,同时,将把那些原先限制民间投资的开发案向民间投资人开放。

  市场化融资新路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风险不断积聚。从融资模式上来看,这种压力目前完全由央行来承担。因此,在很多的场合,央行高层的意图是希望能在融资机制上进行变革,让地方政府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融资,而非仅仅局限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上。”银监会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央行也在探索减压途径,既要保证地方政府的融资,同时又要能预防风险。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清华大学金融高端讲坛上透露,希望地方债发行以代替地方融资平台为地方融资的意愿。“与其允许地方政府变相借款,还不如允许它发债,同时金融市场来给它定价、确定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是央行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对冲机制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地方政府融资途径由单一银行信贷方式转向市场。“在去年公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数据中,银行有严重问题的贷款比例占商业贷款的23%,合计为1.77万亿,如今这部分贷款资金风险全部"背"在了央行身上。从风险和自身减压的角度来看,央行都有必要将风险的承受主体分散。”

  刘煜辉认为,市场化的模式将是今后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出路,重新启动发行地方债的说法无疑就能说明这一点。“在市场化的运行中,机构或者家庭要购买政府债的话,需要掏出真金白银,这就能最快地推动地方政府融资的阳光化、透明化。相反,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要想拿到融资的资金,也必须接受市场的监管和约束。”

  “此外,从资金的运用效率上比较,通过打包剥离来清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方式成本较高,也不如走市场化途径。”刘煜辉说,种种迹象表明,央行至少在对地方政府融资的新路径作出尝试。

  地方债代替平台贷?

  在银行相关权威人士眼中,地方政府融资贷款走市场化新路径还要面对许多问题。短期内,地方债不可能代替平台贷。

  “在工行地方政府贷款中,主要依据的条件有三点:财政实力、政府级别和还款能力。从贷款的分布上来讲,工行对于市级政府的贷款要相对多一些,尤其是政策导向型经济开发区,类似天津滨海新区那种。”工行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以来,工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谨慎了许多,大多是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风险相对较低的。

  对于地方政府贷款走市场化路径一说,上述工行相关人士认为会涉及到很多细节。“地方债一旦开闸,可能地方政府又会陷入无限发债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地方债的销售面向家庭还是银行间市场也无疑是一个关键问题。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将这种债券发行至家庭还不太现实,因为家庭的信息获取能力远不如银行。对家庭兜售地方债不如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然而,在银行体系内,购买地方债的收益远远不如放贷。从收益的角度来看,银行不会愿意去买这种债券。”

  他告诉记者,银行贷款资金占银行资金的比例达80%~90%,如果10%的贷款转化为债券,都将使当前债券市场的规模翻一番,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高。

  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就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而言,银行在谨慎的同时还是持乐观态度。与以前银行贷款风险相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还是可控的。同时,政府的信用相对可靠,风险是隐性的,并有对应的资产作抵押,所以还被银行看作“香饽饽”。

  该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在贷款时,并不是政府求银行,而是银行通过营销向政府贷款。“银行里有人经常开玩笑说,"贷款是用酒喝出来的"。”

  “地方债可能会缓解地方政府当前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到底如何操作,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及银行等多方的博弈。”该人士认为,短期内,以地方债代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做法不会大规模推广。

  

分享到:转播到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