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外汇 >> 外汇理财 >> 正文

中外银行理财大不同

2013-2-25 9:39:49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汇通网1月28日讯——2012年11月26日,众多客户从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购买的“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首期产品到期,却遭遇本息均无法兑付;同年12月20日,中信银行温州分行被爆出该行前员工涉嫌造假私售2400万理财产品,引发业内震动;12月25日,7名投资者向银监会、证监会递交了投诉书,投诉在建设银行吉林省白城市海明路支行被误导购买了东北证券3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并出现严重亏损……

  针对近期频频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巨亏事件,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刚刚结束的银监会年度会议上提出,2013年将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营、分类管理。

  那么,国外银行业又是如何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的呢?国内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与国外银行又有哪些差距?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产品设计

  国内银行创新不足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源于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随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2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28929款理财产品,同比增长26.8%。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则估计,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募资规模不小于20万亿元,比2004年银行理财刚起步时的500亿元规模增长了数百倍。

  “虽然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多,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渠道经理章卫祥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型、信托类、货币类居多,而国外银行理财产品则以结构性产品和QDII产品为主打,多样的挂钩标的收益结构和基金投向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产品更符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史建平教授认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千篇一律,除了银行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外,与国内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机也有关系。

  史建平说,国内银行最初推出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 冲击,留住客户。近年来,国内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则主要是为了转移自身表内信贷资产,应对存贷比考核过关,为贷款挪腾出额度。虽然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总体上比较稳健,但由于其“资产池”模式的发展过程受到监管较多,产品系列上缺乏连续性,难以达到为客户长期管理资产的目的。而国外银行秉承“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真正为投资者做好全面的财富规划,因而其理财产品开发针对的是个人的资产管理。

  销售方式

  国外不强调收益率

  章卫祥告诉记者,与国内银行把现有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被动接受不同,国外银行实行的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理财服务营销,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完全围绕客户需求来实现理财目的。

  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员王伯英告诉记者,国外银行有着完备的第三方风险评级体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对比较客观,条款明确清晰。另一方面,国外银行销售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人员素质较高,能针对客户实际推销风险匹配的产品。此外,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设立了类似保险“犹豫期”的理财产品“冷静期”,以减少销售误导现象。

  专家介绍说,与我国理财产品动辄宣传收益率不同,欧美有些国家不准承诺预期收益。例如,德国银行在宣传金融产品时,明文规定不准承诺预期收益率,只允许公示历史业绩,严禁误导投资者。如果出现虚假宣传、证券场外交易以及腐败行为等,德国监管部门会直接干预,并将违法者绳之以法。

  信息披露

  中外银行差距明显

  2011年,瑞士银行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数量达2812个之多;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公布的文件数量为2099个;美国银行公布的文件数量为1713个;花旗银行公布的文件数量为968个。同期,中信银行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数量为106个,为内地上市银行公布文件数量之最高;其次为工商银行90个,内地其他14家上市银行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数量大多在50到60个左右,公布文件数量最少的三家银行分别是华夏银行40个、浦发银行39个、南京银行37个。

  1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全球银行透明度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外银行信息披露量相差26倍,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披露。

  针对目前理财市场的乱象,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同一论坛上表示,按份额发售的理财产品本身就是投资基金,发售份额持有人超过200人的理财产品,应按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布信息。吴晓灵还建议,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发行200份以下的私募产品仍归目前的监管部门监管,但应将产品信息与证监会共享。

  王伯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而欧美银行业不但产品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也比较细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此也有严格的规定。例如香港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上市的要向证交所披露,非上市的则要向证监会披露。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3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