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股票 >> 特别视点 >> 正文

央行进行5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 属春节后首次(附机构评)

2016/8/24 15:44:44  文章来源:中金在线综合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进行9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500亿14天期逆回购,上次14天期逆回购是今年2月6日,利率2.4%。央行不愿意金融机构加杠杆是显然的,但是不是就会因此收紧流动性硬性去杠杆,应该也很难。

 

  【国泰君安:诡异的偏离 揭开“脱实向虚”真相 】

  国泰君安:诡异的偏离 揭开“脱实向虚”真相

  问罪脱实向虚

  最近,各方在无情地鞭挞脱实向虚之罪。鞭挞的对象有两群,一是不务正业、过度投资的企业,二是助纣为虐的金融企业。但脱实向虚的深层次原理,似乎还没有谁说得太清楚,反正大家就是抓住了一个表象:金融利润占GDP过高了,经济就是脱实向虚了。

  创设一个语义含糊的名词,然后用来批斗他人,是酣畅淋漓的。我们在过去年代享受过这种酣畅淋漓,现在换个名词换个场合,继续享受着。

  但这种喊喊口号的行为,无助于找到问题的根本,更无助于解决问题。既然,金融利润占GDP过高是这项罪状的根源,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一点出发,按图索骥,找到问题的最根本实质,然后分析判断,这脱实向虚终究是谁之罪。

  实虚之间:从定义出发

  首先,我们来尝试定义下脱实向虚。

  实:指实体经济,即一切为满足人民各种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工作。比如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流通,是实业。

  虚:指虚拟经济,暂无准确定义,一般是指基于资产价格上涨来获利的经济投资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炒作”,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投资品、收藏品等。

  更为简洁地,我们可以理解为,实,是指围绕居民消费的生产与流通;虚,是指基于资产涨价的投资(资产的二级市场投资)。

  但是,对于该定义,有三点需要注意:

  (1)虚拟经济本身,也并非全部都是不合理的。老百姓手里有余钱了,于是做点投资,比如房产黄金等,用以保值增值。这种需求自古便有,类似储蓄行为,合情合理。而且,二级市场本身有其功能,比如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等,根本上为资源配置服务的。我们平时所批判的“脱实向虚”里的虚,不是指所有虚拟经济,而仅指过度投机。但如何界定过度投机,实务中又是大难题,过度与不过度之间,并无准确分界。

  (2)实和虚之间的划分,也不是简单的行业划分,同一行业里就有实有虚。比如房地产业,供给端,开发商建房子的过程是实,倒买倒卖地皮算虚;需求端,若是民众买来自住的,那么就应该是实业,而若投机性需求,购房待涨准备赚差价的,那么就是虚拟经济(有时则是两者兼有)。再比如金融业,银行为民众提供汇款服务,为支持企业正常生产而提供贷款,券商为民众的理性投资提供经纪服务,都是明明白白的具体服务,满足其实际需求,都属于实业。但是,如果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或者企业拿贷款资金去炒房炒股,那么就不应该属于实业了。所以,不能把金融业、房地产业天然地全划入虚拟经济。

  (3)实践中,哪怕同一项业务,实体与虚拟的划分也非常含糊。商品本身,有时兼具使用价值、收藏价值、投资价值。比如在流通环节,正常的批发业务是实业,但故意囤积抬价是虚拟经济,但两者之间几乎没有清晰边界。包括银行自己,也不能精确统计自己放出去的贷款中,有多少是拿去自住购房,有多少是去炒房。

  然后,我们要弄探究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可以设想,如果货币贬值预期较强,那么理性的人就会选择减少持币,改为持有资产,甚至是去举债购买资产。这是保值需求。而如果这样做的人多了,资产因受到追捧而开始涨价,那么将吸引更多的人来买(他们不再是为了保值,而是为了获利增值),这就形成了加速螺旋的自我强化。而如果资产价格增速如此之快,以致于做其他生意都不如持有资产赚得多,那么理性的资本当然会投入到购买资产的大潮中来。这就一个典型的经济脱实向虚的过程 ,若不及时得到控制,资产价格会很快达到严重高估,风险高度集聚,危如累卵。

  简言之,就是比较资产价格增速与实体利润的高低,前者更高,吸引逐利的资本,经济就有脱实向虚倾向。其原因,可能是通胀导致前者过高,或者是经济疲弱导致后者过低,也可能是其他更复杂的原因(比如体制不佳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实业)。

  所以,与其指责企业不务正业,指责金融企业助纣为虐,还不如反思,为何我国资产价格增速高过实业利润。是因为通胀预期过高,还是因为经济太弱?

  脱实向虚的衡量指标

  按前述逻辑,近几年通胀压力小了,脱实向虚是不是会得到缓解呢?似乎没有。因为:

  (1)CPI是下行了,但资产价格增速好像还是不低。这有可能反映了CPI的成分并不科学,通胀其实被低估。

  (2)经济增速下行,实体产业赚钱也更难了。所以一比较,持有资产可能还是比实业容易赚钱。

  所以,现在经济脱实向虚肯定依然存在,大家直观上感觉也是如此。但如果想知道它是不是更严重了呢?这就需要找到衡量脱实向虚程度的指标。

  一个较为常用的指标,就是金融业利润占GDP比重。这一指标的假设是,GDP可大致代表实体经济(或者说,至少GDP里的大部分,是实体经济,即围绕民居消费的生产和流通),然后又假设每单位GDP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该比重理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值。

  显然,这些假设都过于简单粗暴,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指标。但是,在我们找到更好的衡量指标前,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值得分析研究。

  该指标的一个不严谨之处,就是在于它受经济周期影响极大,还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股市波动,就会明显影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盈利,导致大牛市年份金融利润占比过高。2007年、2009年、2015年,因股市暴涨,金融业利润占GDP比重均显著提升。

  我们先剔除股市影响,改为选用银行业增加值/GDP的比重。我们没找到银行业增加值数据,暂且使用银行利润替代(银行利润要小于银行业增加值)。我们看到一条逐年上涨的曲线。

  这个逐年上涨,可以有多种解释。我国银行业在2004年左右完成改革,重新踏上发展之路,因此有一个类似“金融深化”的过程,银行服务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实体开始享受到银行服务,银行业占GDP比重从原先过低的水平,持续上升。这是好事,不是脱实向虚。

  诡异的偏离

  但是,这一势头在2011年GDP增速掉头向下后,竟然还持续了几年。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每一单位的GDP,所需要的信贷服务终归是有数的,该比重也不会过高。

  而我国这一指标越来越高,但这并不代表一定有问题。因为,由于贷款利息的刚性,银行的收入与利润,会比实业更具有刚性。

  比如,企业收入下滑后,依然要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按时支付全部利息。因此,付息后的税前利润,会呈现出比收入更大的下滑。此时,银行收入依然正常。因此,在经济刚刚出现下行时,实业的收入、盈利会比银行更早下行。

  这种现象在经济周期由热转凉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经济过热时,往往资产价格也较高,比如房价、资源价格等,企业主对未来的前景也是充满憧憬。此时,他们用高价资产去抵押,申请了大量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购买更多资产(等着涨价)。而经济下行后,扩大生产后的商品卖不出去了,或者购买的资产不再涨价(甚至跌价或卖不出去),而贷款利息却依然要还。此时,悲剧就出现了。

  总之,只要企业未出现大面积违约,银行的利息收入均是有保证的,那么虽然企业付息后的税前利润已经惨不忍睹,但银行的收入、利润依然正常。于是,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几年,经济明显下行,银行盈利却依然正常,甚至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此时,银行利润占GDP的比重会暂时提高。

  但是,该比重也不应该上升到太过离谱的位置。因为,经济继续恶化后,企业就会陆续发生债务违约,无法按时偿付银行贷款的本息,银行就会遭受损失。此时,一方面坏账损失导致银行利润下行,另一方面,困境企业的增加,迫使银行实施债务重组(可能会免除部分债务或利息),这也导致银行利润下行。银行也不敢再增加放贷了,或者把信贷转投低风险领域,业绩萎缩。最终银行利润下行,从而使该比重从高位回落。

  所以,正常情况下,该比重会逐步回归至所谓的合理水平,不会出现严重的脱实向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该比重竟然一直坚挺了多年,直至2015年才略有回调。那么,我们就要警惕脱实向虚的加剧了。

  银行利润何时下行?

  正如前文所言,每单位GDP所需要的银行服务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银行利润/GDP比重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值。如果比重过高,那么多出来的部分肯定不是在支持实体,而可能是在支持虚拟经济。

  按理说,GDP增速下行,实体变差,那么服务实体的银行业,跟着收缩也合情合理。但作为追求盈利的企业,银行不会眼睁睁看利润下行,所以投向虚拟经济,是他们为追求利润而做出的理性行为。这主要又分为两大方向:

  (1)为解决信贷需求疲弱问题,信贷流向资产二级市场交易:各种资产击鼓传花的市场,包括不动产(自用除外)、证券等,而银行为之提供信贷服务。比如,近期频频曝出的地王、二级市场并购等事件中,均有银行在背后提供融资。所以,从这一角度上看,银行业确实是对脱实向虚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随着资产价格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值得警惕。

  (2)为掩盖不良资产问题,债务借新还旧:银行放款为僵尸企业输血,使其不倒,也使自身不良资产没有暴露,从而维持自身的良好利润。这种资金虽然是投向“实业”,但其实已经脱离了“围绕居民消费的生产与流通”,也该归入虚拟经济(可视为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非正常投资)。

  这两种投向是银行追逐盈利时的理性选择,但贡献GDP均很有限(后一类则基本不贡献GDP),因此拉高了银行利润/GDP比重,反映了脱实向虚的事实。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经验。

  中美两国之间直接比较两个比重,意义不大。其原因,一是,我未找到我国银行业增加值数据,改用银行业利润,因此两国指标口径不一。二是,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体,因此我国该指标即使与美国口径一致,也理应比美国更高。

  美国的银行业增加值/GDP比重,历史上看也是缓慢上升的(中间有波动),且比重的变动周期确实晚于GDP变动周期。而且,大致可以认为,3%左右是美国银行增加值/GDP的正常水平。

  1997年开始,比重快速上升,直至2002年创出高位3.66%。此时经济脱实向虚程度可能较高了。最后,经济下行时,同时经历了泡沫破裂,导致银行自身的盈利也恶化,因此该比重基本稳定,小幅下行。而且,令人担忧的是,该比重不正常的高企的时候,泡沫破裂的风险必然更大。

  我国与美国的差异在于,银行经营并未迅速恶化(至少表面上未恶化),所以占比迟迟不下降。直至2015年,银行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比GDP增速更慢了,该比重才开始下降。我们与其抱怨银行盈利不佳,还不如庆幸,经济虚拟化程度缓解了。

  脱实向虚何解

  脱实向虚,首先缘于实业盈利低于资产价格上涨。因此,遏制脱实向虚的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彻底扭转持有资产比实业更赚钱的局面。换言之,要么实业更赚钱,要么资产价格不再快速上涨。

  而在这种盈利高低对比尚不能扭转时(比如,实体经济盈利差,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而改革能够缓解结构性因素),只能通过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来打乱这种盈利对比。比如,对二级市场交易课以税收,使持有资产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从而抑制投机。

  而银行在其中能做的,最好是放下对盈利的执念,理性接受盈利下行。这需要监管、银行、分析师、媒体达成共识。否则,刚刚从疲弱的实体经济中抽身,却投身风险更高的虚拟经济,你们真的确定自己接的不是最后一棒吗?(华尔街见闻 王剑)

  共 8 页 首页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末页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全站精选
    [新闻]  “患癌女教师”身后的未竟思考
     毁容少女晒写真 评:“少女毁容”惨剧的棒喝与警
    [银行]  票据产业链大起底,背后元凶究竟是谁?
     消息称工商银行爆票据大案:被虚假材料骗签13亿
    [股票]  央行进行5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 属春节后首次(附
     国企违规经营投资:六种情形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基金]  QFII新宠锁定33股
     王亚伟年内实地调研13只中小创股票
    [保险]  社保和商保真正的区别——案例演示
     扩大海外投资 中国人寿16.5亿美元收购曼哈顿标志
    [期货]  期货疯狂 黑色系再现涨停潮
     国际油价难超40美元地板价 国内成品油价短期锁死
    [股评]  25日机构强推买入 六股成摇钱树(8/25)
     周四机构一致最看好的十大金股(8/25)
    [港股]  深港通4个月后“发车” 散户无法买创业板股
     深港通获发“准生证”仿真测试完成 投资创业板初
    [美股]  周鸿祎谈360回A股:别轻信借壳谣言 没轻松套利那
     苹果新品发布在即 多家公司抢占双镜头风口
    [外汇]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调365点 为2005年来最大调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196点 降幅逾两月最大
    [债券]  央行今日进行1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 中标利率2.25
     上交所一天期国债回购利率跌53.10%
    [黄金]  互金协会禁令:禁止以“创始会员”名义宣传
     黄金热下的黑平台骗局:宣称百分百盈利 诱使客户
    [理财]  美国人告诉你:穷人和富人之间只差10个习惯
     意大利面黑面包 睡前狂吃也不会长胖的20种食物
    [信托]  44家信托私募全选择“留下”
     信托上半年盘点:“后7%”时期信托怎么买
    [房产]  老板纷纷关厂炒房?二线楼市相继出台措施或重启
     二线楼市纷纷出台降温举措 三季度或普遍重启限贷
    [汽车]  中国游客赴美自驾被撞死亡竟要负全责?
     提供四款车型 远景SUV将于8月28日上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6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