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股票 >> 主力动向 >> 正文

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 持股市值已逾四成

2012-11-8 9:37:40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主力动向
核心提示:每天上午9:15,李勤(化名)准时登陆飞信,把他之前认真整理好的重要资讯发送到客户们的手机上,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6年。6年前,李勤开始在一家中型券商担任客户经理的工作,目前他被公司委派负责大客户的服
  每天上午9:15,李勤(化名)准时登陆飞信,把他之前认真整理好的重要资讯发送到客户们的手机上,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6年。6年前,李勤开始在一家中型券商担任客户经理的工作,目前他被公司委派负责大客户的服务;6年来,李勤的资讯自然每天不同,但是,“开始我发给客户的资讯主要受围绕我从各种途径获得的"庄家"的炒作信息,因为那时候大家炒股都"跟庄"”,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是近年来客户最关注的都是主力机构的资金动向,我的资讯内容也调整至政策面、基本面和机构动向方面”。

  李勤飞信资讯内容的变化其实折射的正是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崛起:10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了包括基金、社保基金、券商、保险资金、QFII、企业年金等在内的多元化、专业化机构投资者共同发展的格局。

  曾经稀缺:从“千分之几”起步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国外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占比普遍都在70%以上。

  而对于我国的二级市场来说,机构投资者曾经是严重的“稀缺品”,初期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就是券商,直到1997年11月国务院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回首A股市场成立早期的情况——截至1997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帐户开户总数为1713万户,其中99.7%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开户数不足0.3%,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情况也与此大体相当。此后的相当长时间,我国内地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都低于个人投资者部分。

  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管理层将大力培育行为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指导下,这些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目前,随着入市限制的逐步放宽,券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等先后进入证券市场,入市的规模也逐步放大,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主体。

  10年素描:各类机构百花竞放

  作为资本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基金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基金监管法规体系,行业创新取得了比较好的突破,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风险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反应快速的基金监管体系,监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6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为2.2万亿元,是2003年底的8.5倍,基金持股市值约占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7.7%。

  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了理财市场的形成和各类理财产品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和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推动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

  证券公司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类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经过10年来的规范发展,证券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表现在数量和资本实力不断上升,创新业务发展迅速。

  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入市资金最高比

  例为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之后这一比例逐渐放开。随着保险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投资也在高速增长。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将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尚处于“婴儿期”的中国内地阳光私募基金成长迅速,资金管理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正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科技和证券市场,这些领域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机会。在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崛起有助于引导、发展机构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机构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并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一支重要的机构力量。

  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促使投资者结构不断改善优化,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市场“稳定器”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引导广大中小投资者走向成熟和理性,遏制市场“老庄股”等投机,有力地促进了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证券市场稳健、规范、高效地运行。

  据201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截至今年9月30日,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10.42万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42.37%,这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股市中的主力。

  远眺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虽然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但与我国的经济总量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还比较小。随着股改完成后法人股的解禁,机构持股占比又不断被稀释。到去年底,自然人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为26.5%,企业法人占比为57.9%,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在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市值占比一般在60%-70%)。从交易量来看,我国市场上85%的交易量是由散户贡献的。

  监管部门也指出,金融机构虽然规模庞大,但结构不平衡。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占比仅为8%。代表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证券基金业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换、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机构投资者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累积将为机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大的作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从质量来看,每个机构投资者都

  必须提高自身投资能力。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服务,是机构投资者发展方向。目前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整个行业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不能满足各方财富管理需求。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应加强自身建设,在知识、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积累和沉淀,不断加强产品业务的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起新型的财富管理型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坚持长期投资的价值理念,加快产品、业务的改革创新,满足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从结构来看,必须使机构投资者多元化。具体而言,除证券投资基金外,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资本市场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QFII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逐步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额度;推出双向跨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丰富机构投资者构成。

  从市场操作手法来看,机构投资者自身要做理性投资、专业投资的表率和典范。机构投资者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尤其是在市场非理性的时候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成为创新和风险控制的标杆和典范,要努力提高自身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自身运作的规范度。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恰是机构投资者深耕细作、大有作为的时候,机构投资者应当具备价值投资、逆向投资的思维,不要畏惧眼前的困难,多做建设性工作。

  从成熟市场看,机构投资者始终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成功的机构投资者都有一套挑选企业家、挑选企业和行业的标准,有明确的投资策略,同时始终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不受短期利益的诱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才是我们的资本市场所迫切需要的。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