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设为首页
第一金融网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基金 | 股票 | 保险 | 期货 | 信托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理财 | 黄金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娱乐 | 基金数据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债券 >> 国债 >> 正文

银行资金追逐中短债 国债回购罕见疯狂飙升

2009-1-1 10:50:40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短期国债回购疯狂飙升

  交易所一日国债回购和七日国债回购12月24日涨势凶猛,日内涨幅分别达到40%和31.15%。记者发现,12月25日一开盘,一日国债回购就跳空高开,截至中午收盘,涨幅已经达到86.51%。

   国元证券债券分析师马雨生对此表示,交易所国债回购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并不常见,这显示了债券市场的红火。但是,交易所的国债回购行情存在偶然性。因为交易所的国债回购与银行间的国债回购交易量相比要小得多,年底可能有机构急需大额短期流动性,这样就可能会拉起国债回购的行情。

  记者了解到,交易所一日国债回购的日交易量达几十亿,而银行间该回购的日成交量最近在2500亿至3000亿。因此,交易所的国债回购行情更具有代表性。当然交易所国债回购的疯狂上涨,也是基于国债上涨行情之上的。

   同时,马雨生指出,目前银行间短期国债回购的利率还在走低,已经在1%附近,并多在1%以下,这说明央行仍然有降息空间,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预计要降至1.5%附近,并且低利率周期预计要持续2至3年。

  债券回购交易,是指债券买卖双方在成交同时就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双方再行反向成交的交易,是以债券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其实质内容是:债券的持有方(融资者、资金需求方)以持有的债券作抵押,获得一定期限内的资金使用权,期满后则须归还借贷的资金,并按约定支付一定的利息;而资金的贷出方(融券方、资金供应方)则暂时放弃相应资金的使用权,从而获得融资方的债券抵押权,并于回购期满时归还对方抵押的债券,收回融出资金并获得一定利息。回购业务对到期购回价采用资金年收益率形式报价。

  交易所国债回购交易的成交回报分两次完成。第一步,投资者和券商委托当日,若成交则返回两条成交记录。其中,第一条为正常成交记录,其成交成本价格为100,其买卖类别与客户当日委托中的买卖类别相反。第二条为仅用来报告该笔回购交易的到期购回价竞价结果,其购回价格为100加上到期应付利息,购回金额为到期本息之和。第二步,在回购到期日,交易所系统会自动产生一条反向成交记录,作为正常成交回报返回,其买卖类别与委托时相同,其成交价格是委托交易的竞价结果。回购交易的清算也相应地分两次完成,在成交当日,按面值100元进行资金清算,同时记减或记加相应国债量;在回购到期日,根据竞价结果折合成的到期价格进行资金清算,并相应记加或记减国债量。

  银行流动资金追捧中短债

  12月23日,央行宣布近期第5次降息。此前,由于债券市场普遍存在降息预期,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一路上涨。

   而在此次降息公布后,国债指数和企业债指数仍在上涨,12月24日,国债指数继续走出新高,收于120.95点;截至12月25日,国债指数再创历史新高,收于120.98点,盘内最高121.08点,已经连续12个交易日上涨。12月24日企业债指数下跌,12月25日再创历史新高,收盘于132.29点,而企业债指数截至12月23日也保持了11个交易日连续上涨的火爆行情。债券市场在此次降息之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走势,分析师指出,这说明市场内再次降息的预期依然浓重。

   央票发行减少之后,银行流动资金可购买的投资品种骤然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降息和央票到期,银行还获得了大量的流动性。该类流动性不得不寻找央票的替代品,而中短期债券无疑成为不二选择。目前,短期国债、短期金融债等都成为银行间资金疯狂争夺的投资对象,面临着中短债供给少而需求多的状况。债券市场的繁荣又获得了供需面紧张的支持。

   近期,国务院推出的“金融30条”提到,可能允许银行资金进入交易所买卖债券,这将为2009年大量发行的公司债找到买主,同时也解决了银行流动资金的投资问题。通过此种金融操作,使得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的企业顺利获得资金,促进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分析师指出,预计2009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将出现井喷,这是促进并深化债券市场融资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中短债十分红火的行情下,长期债券显得黯然失色。

   目前,10年期的长债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因为,业内普遍认为10年会至少跨越两个经济周期,同时也是两个利率周期,目前利率正处在下调周期,而10年期很可能会遭遇利率周期的转变,长期投资该类债券可能存在收益风险。因此,长期债券受到了冷落,预计2009年长期债券还会扩容。

   受益于债券市场的火爆,近一段时间,主要投资于债券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超短债基金等也受到追捧。其中货币基金和超短债基金由于高流动性受到投资者的偏爱,股票市场的行情一直不稳定,投资者都在等待合适的介入机会,积极参与反弹行情,而一旦反弹行情结束,投资者一般会果断退出。这时,释放出的流动性在债市红火的行情下,投资于货币基金和超短债基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债市继续走高 市场惜售心理较大

  上周交易所国债继续上涨,并创出新高,但周成交量比前一周明显减少;交易所企债则也创出新高,成交未有明显放大,显示市场惜售心理较大。而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保持平稳。

  数据显示,上证国债指数收于120.96点,涨幅0.22%;上证企债指数收于132.61点,涨幅0.80%。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回笼资金668亿元资金,为连续第二周净回笼(上周净回笼370亿元),比前一周明显放大。但是由于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宽裕,且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间市场本就相当充裕的流动性有泛滥之势。

  天治天得利货币基金经理贺云预计,明年CPI增速预期会降低,债券市场估计在半年的时间内都可能维持慢牛行情,而资金面的扰动可能会造成一些波段操作的机会。

  债权类融资迎来“春天”

  2008年资本市场融资特点表现为“股冷债热”。一方面,股权融资受到股市的深幅回调影响规模大幅缩减,年末甚至出现了一段股权融资的真空期,股市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另一方面,债权融资规模同比大幅增长,下半年市场掀起了一股“发债热”。市场融资格局也由2007年股权融资占大头转变为2008年债券融资占据主导地位。

  2008年股票市场在泡沫破裂和经济减速的双重冲击下经历了罕见的深幅调整,在这种不利局面下,企业通过股市融资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数据显示,2008年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为2962.42亿元,同比下滑61.8%,融资企业总数也从2007年的305减少至200家。不过尽管相比2007年的高峰时期下滑不少,但2008年的股权融资额还是超过了2006年,并且也远高于2000年以来的其他各年。

  IPO融资作为2007年市场股权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受到市场下滑的影响最为严重。数据显示,2008年首发上市的企业家数为77家,IPO融资总额为1040.05亿元,相比2007年大幅下滑76.7%,也远低于2006年1642.6亿元的水平。同时,IPO融资在股权融资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57.7%下降为2008年的35.1%。

  低迷的股市同样使得增发融资额大幅回落,2008年市场增发融资总额较2007年减少约1258亿元至1782.9亿元,同比下降41.4%,不过由于IPO融资下降得更快,2008年增发部分的融资额超过了IPO,成为股权融资中贡献最大的部分。此外,2008年市场配股融资总额为139.5亿元,相比2007年也下降了41.8%。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隔29个月后,股票市场再度出现新股发行的真空期,2008年的最后三个月均无新股上市。12月份更是出现IPO、增发、配股“三者皆空”的局面,这也是自2006年5月新股发行恢复以来,首次出现月度股权融资额为零的局面。此外,2008年股权融资额基本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总额中的大部分由上半年贡献,其占比达到75.4%。

  由此不难看出,2008年由于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其融资功能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股权融资规模出现了急剧的萎缩。

  与权益类融资滑至“冰点”不同,2008年债权类融资迎来了“春天”。

  数据显示,2008年债权融资总额达到9327.5万元,较2007年大幅上升67.5%,企业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以及中期票据等五个部分的融资额同比增幅都在25%以上。

  从各个券种看,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仍然是债权融资的主要品种,其2008年的融资额分别为4244.5万元和2231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7%和27.3%;公司债和可转债尽管在总融资额中占比不大,但两者2008年的增长率却分别达到286%和240.5%。此外,恢复发行中期票据成为2008年融资额年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一块,其全年融资总额达到1650亿元。

  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此消彼长也使得两者在市场融资总额中的比重发生倾斜。2007年股权融资仍是市场的主流融资渠道,其在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为58.2%,而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24%,债权融资成为市场融资的主要品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7-2009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 合作电话:13146473155
    制作单位:第一金融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