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基金 >> 私募基金 >> 正文

私募“阳光化” 五大瓶颈待解

2011-8-5 9:08:53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关键词:私募基金
核心提示:从2004年起,曾经一度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终于开始了“阳光化”进程。在经历了2007年大牛市和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方兴未艾的阳光私募开始不断崛起,也渐渐为投资者所认知。至目前,经过了七年多的发展,阳光私募的管理规模已步入千

  从2004年起,曾经一度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终于开始了“阳光化”进程。在经历了2007年大牛市和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方兴未艾的阳光私募开始不断崛起,也渐渐为投资者所认知。至目前,经过了七年多的发展,阳光私募的管理规模已步入千亿时代,成为了证券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表面上看,这个领域的未来一片阳光。然而,走近之后,记者发现,受今年股市不振的推撞,它们也未能逃开“七年之痒”,茂密丛生的同时,亦是荆棘重重。

  业绩瓶颈

  靠天吃饭弱市难谈盈利

  “如今,投资者对阳光私募的要求越来越高,跑赢公募基金似乎已是理所应当的事,跑不赢才有问题。在震荡不前的市况下,私募业绩优势越来越小。”私募人士吴先生对记者表示。

  2004年以来,私募精英搏杀于股市的财富神话一直不绝于耳。但阳光私募的业绩几乎集体溃败,正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统计,截至8月1日,存续中的结构化产品和非结构化产品总数为1576只。其中,今年以来仅有508只产品取得正收益,有超过2/3的产品出现亏损。从总体业绩看,阳光私募产品今年来的平均收益率为-2.89%,虽然继续跑赢公募基金和大盘,但相对前几年私募业绩的“风光”,明显逊色很多,甚至遭到了投资者非议。

  在刚刚过去的7月,阳光私募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跌能力,业绩平均上涨3.17%(仅取2011年7月15日-31日公布净值的676只私募),580只取得了正收益,但行业内部的洗牌让人难以忽视,再度暴露了行业发展的良莠不齐。惨淡经营多年的个别中小私募开始退出,11只产品遭到清盘。据好买基金统计,今年以来被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已达到40只,另有30多只产品因净值过低面临清盘风险。

  朝阳永续投资总监张子冰指出,正是业绩的滑落促进了阳光私募行业的再洗牌。不过,应理性看待业绩波动,修正对阳光私募行业过高的预期。

  股票市场行情不好,赔钱的不只是散户,阳光私募也不例外。“这个行业绝对是‘靠天吃饭’,市场不好,那就一分钱没得赚。高风险,高收益,是它的本质特征,能否大把分钱,要看私募的净值。当然,年成好的时候,风调雨顺,各方条件具备,好的私募产品可做到一年翻十倍。这种极端机会一生中只要逮住一次,便可衣食无忧。可惜,年成并非总是那么好。像今年,这种牛皮市就非常难熬。”上海某私募操盘手于先生无奈地说。


  规模瓶颈

  发行遇冷面临亏本经营

  阳光私募要想赚钱,除了提高业绩外,扩大规模也是必要途径之一。规模越大,取得正收益后的提成越多。规模扩大一倍,与绝对收益增长一倍所带来的利润是一样的。

  然而,因赚钱效应减弱,投资者投资意愿降低,今年以来,阳光私募的发行遭遇了空前的冰点。截至目前,有数据可查的延期募集的产品多达16只。日前还有消息称,深圳一家私募6月发行时因募资不足而惨遭失败。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该私募具有券商股东的背景,且在某大型国有银行的深圳分行发行,这两个“实力帮手”都有心无力,发行遇冷的程度可窥一斑。

  另据融智投顾高级研究员张月透露,近两个月来,北京、上海几家知名阳光私募也陷入了发行困境,多只新产品募集期已过了一大半,但募集资金却只有一两千万元,离信托公司要求的5000万元甚至更高的成立规模相距甚远,按期完成募集几乎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

  当然,私募基金也没有坐以待毙,为应对市场突变,吸引投资者认购,它们可谓想尽了办法。有的用自有资金认购一定比例;有的打出“先亏我”的招牌;有的给出免除申购手续费等优惠;有的设定回报目标,达不到目标,私募基金会给予投资者一定补偿……

  然而,事实证明,私募的“处心积虑”并未能成功挽救大势。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进义告诉记者,今年市场资金面一直较为紧张,特别是6月底,这段时间发行产品“难于上青天”。

  业绩不佳、规模上不去,那些中小型私募更是苦不堪言。高额的账户费用、每月的经营支出,亏本成了必然。日前,一位私募人士在自己的微博中称,上海一家并不算小的阳光私募的研究员几乎走光,公司负责人暂时也不准备继续招人,说看看行情再说,如果行情不好,则改租小的办公室,且一切精简。另据说,深圳一家私募只剩下了基金经理一个人,其索性回家“办公”。


  人才瓶颈

  多是基金经理唱独角戏

  阳光私募在市场空间确立的同时,业内人才瓶颈也日益突出。即使相较于人员流动逐渐增多的公募基金,它们的劣势也依然明显。

  首先是人才质量上的欠缺,这也是制约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阳光私募在人才团队的培养和传承方面都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经常可见的情况是,一个团队除了基金经理之外,其余都是新入行的新手或者经验很少的人,基本上基金经理一人唱独角戏。在一些中小型私募,基金经理多同时兼任公司负责人、操盘手、研究总监等,职责繁重。

  其次,在管理上,即便是一些处于一线的私募公司也多存在问题。部分公司决策考核依靠老总“拍脑袋”决策。有些公司的员工工作职责中,甚至无法把公司老总的个人事务和公司事务区分开来。这种典型的“江湖气”现象在业内广泛存在。

  还有人员流动造成的人才“失血”。近两年来,大批来自公募、券商和民间的人士纷纷涌入私募行业,不少新设立的团队延续以往私募“一两间房,四五个人”的低端模式,走低成本之路。而这种吝啬的经营模式,自然也限制了除基金经理外的人才发展。“外面的人不愿进,里面的人想出去”,上海某私募的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时下,私募的研究员和营销人员跳槽情况较为严重。研究员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往往跳槽到证券研究所、基金公司或更好的私募;营销人员往往遭到同行高薪酬的挖脚。

  而基金经理层面的分裂,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更是重磅打击。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私募基金经理以上级别人物跳槽事件就有五六起,如唐雪来离开新价值,创立财富成长;菁英时代副董事长文婷离职,创立富来投资;金中和原投资总监邓继军和研究总监彭迅离职,创立泰达鼎晟;原合赢投资合伙人刘鹰携“春天一号”离开,并在今年初设立上善御富等。然而在辗转新私募后,业绩下滑的例子很多。


  健康瓶颈

  基金经理生活苦压力大

  一般人对私募大佬们的想象,无非是令人咋舌的天量资金、瞬息万变的股市搏杀,还有大把大把的年底分红。但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经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上海一家知名私募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早晨,6点30分必须起床,提前规划一天的工作;第一件事看美股,7点左右浏览完当天新闻,同时看完三大证券报以及相关的财经频道。接着,去公司,看公司投资部做的投资报告,召开研究员探讨会,听取意见;9点左右,看券商投资报告,对大盘的看法,对个股的看法;9点15分,股指期货一开,全天真正的战斗宣告打响;9点30分,进入到紧张的实战状态。

  下午3点收市,稍稍喘息一下,又开始汇集一天的各种数据,总结操盘的经验和得失,这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然后休息,回家吃晚饭,有时出去应酬。到家后,再上网,看各大财经网站的消息,记录自己要观察的板块和个股,且等待欧洲股市开盘和美股开盘。“每天基本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上床睡觉,若当日行情不好,或自己操作不好,往往思索一宿,清醒到天亮。”他无奈地笑笑说,“做私募确实很辛苦、很枯燥,基本每周只能休息一天,有时甚至没有休息。两年下来,就发现自己体质越来越弱,肚子越来越大,家人都很担心。”

  此外,据记者了解,尽管入这一行的人大多具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行业从业背景,多年的起起落落、耳濡目染,让他们对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财富司空见惯,但是,他们的心里无一时轻松。“拿的是别人的钱,其实,比拿自己的钱炒股压力更大,每周的排名、每月的排名、客户的问询质疑,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往往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人前风光,人后凄凉”,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2009年2月,私募元老、晓阳投资44岁的董事长杨骏辞世,再次敲响了私募基金经理的健康警钟。在此之前,一位李姓清华硕士毕业的私募基金经理患抑郁症跳楼自杀;还有南京一家私募的周姓基金经理,因不堪压力,手刃妻儿后跳楼自杀……


  身份瓶颈

  合法地位尴尬信托卡脖

  私募基金在法律上没有主体地位,催生了阳光私募这样一种“相对合法”的投资主体。但是明确对阳光私募进行界定的法律条文迟迟不见出台,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实质上也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其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监管层往往顾及不到阳光私募这一没有明确身份的“孩子”。

  我国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于2004年实施,到现在已经七年,该法律对私募基金一直没有很好的规范。尽管私募基金是在法律的豁免条款下生存的一种基金,但是这个豁免的界限并不是表述得非常完整。

  2009年7月,为完善新股发行机制,防止大企业、大机构通过信托平台广开股东账户提高中签率的投机现象蔓延,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叫停了信托证券账户新开户。由于信托公司开设股东账户被暂停,需借信托渠道发行产品的阳光私募行业陷入极大的困境。

  随着信托证券账户的停开,一些信托公司借机高价叫卖老账户,最高价甚至达到阳光私募总盈利的5%,且光有钱还不行,阳光私募需有良好的业绩史才能拿到。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反映,“信托公司一个账户一般要价400万元,关系好的也需要200万元”。

  即使账户要价不高,信托公司也会在手续费、盈利分成等方面抽取利润。晨星调查显示,时下,阳光私募管理费的大部分(约占75%-100%)都交给了信托公司,仅能靠提取业绩报酬实现盈利。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阳光私募的续存期为3-5年,还有些私募基金是永续性的。这就意味着,要么这些私募基金公司3-5年没有任何(或只有少量)经济来源,要么它们得被逼将基金的续存期调整为一年(或每年清盘、再重新发行),前者将导致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无法生存,后者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此,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李春瑜表示,信托平台在早期阳光私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适合现阶段A股市场现状。但从国外经验看,采用“有限合伙制”模式是主流,这样私募基金不用受制于信托公司控制,只要业绩得到客户认可就可以发产品。而对于“有限合伙制”私募的征税问题,他表示,“海外对冲基金可以采用在开曼群岛等地注册的方式来避税,而在内地,只能寄希望于正在修改中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中能够明确,否则阳光私募如何发展将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赚钱才是硬道理”,不赚钱一切免谈。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并不理性,投资者也不理性,质地好的股票往往不涨,质地差的传闻股票却往往涨得像疯子一样。据记者了解,我国的阳光私募虽然奉行的是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相结合的理念,但纯粹“投机”的趋势投资目前是很少有人做的。

  价值投资难以执行,阳光私募又面临上述诸多瓶颈,“阳光大道”入口究竟在何方?这已成为目前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冷静反思的问题。曾在与一些私募大佬们的交谈中,有人戏谑地表示,要想发展,保险的赚钱方式只有“坐庄”,比比谁的资金量大,现在大宗交易市场的“坐庄”套利就是被逼出来的。“逼良为娼,如果这就是阳光私募的未来,那就太悲哀了。”私募人士曾先生说。

 名词解释

  所谓的“阳光私募”,是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通过信托机构,向特定投资人发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托管人,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进行证券投资活动,这里的资产管理公司就称为“阳光私募公司”,其发行的信托产品称为“阳光私募产品”。与一般意义上的私募基金不同,阳光私募的“阳光”主要体现在其运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上,它的设立要经过监管机构备案,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有定期业绩报告,因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能得到很大的保障。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