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生活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股评 >> 百家争鸣 >> 正文

谢国忠:经济繁荣被夸大 2012很可能出现爆炸性危机

2011-2-16 11:58:46  文章来源:中金在线  作者:佚名
关键词:通胀 经济周期 谢国忠 经济复苏 经济数据 经济衰退
核心提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策制定者们在评估通胀时常常会忽略食物和能源,因为他们认为这两者太不稳定。印度通胀水平上扬由食品涨价领跑,不仅加重印度普通百姓生活负担,甚至威胁印度宏观经济发展前景。

  通货膨胀困扰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

  1月22日,在印度海德拉巴,一名女子头顶蔬菜走过一个菜市场附近。

  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 对通胀的担忧阻碍全面复苏

  印度14日公布数据,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印度批发价格指数1月份增长8.23%,较去年12月8.43%的增速略有缓解。

  印度高于8%的通胀水平显示其经济仍然有待“退烧”,加重全球通胀压力仍将持续的预期。世界经济全面步入“后危机”时代,对通胀的担忧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新华社)

  据新华社电 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新兴经济体更早感受到“涨”潮汹涌。去年以来,多个新兴经济体经济过热、通胀“高烧”不退。

  印巴经济过热

  在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自去年以来已经7次调高利率,但仍难遏制通胀高涨之势。尽管1月批发价格指数增长势头有所缓解,但印度财政部长慕克吉对控制通胀前景并不乐观。他14日说,今年3月之前,通胀水平可能难以回落到政府所制定7%的目标。

  印度通胀水平上扬由食品涨价领跑,不仅加重印度普通百姓生活负担,甚至威胁印度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通货膨胀对增长态势构成严重威胁。”印度总理辛格2月初说。

  在巴西,通胀水平在去年11月达到5年来最高,消费者价格指数累计增幅达到5.25%。今年1月,巴西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增长0.83%,通胀水平达到5.99%,超过巴西中央银行4.5%的调控目标。

  发达国家通胀抬头

  即使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发达国家,通胀也有抬头之势。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元区通胀水平增长至2.4%,超出欧洲中央银行2%的目标水平。在英国,去年一年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攀升至3.7%。

  逐渐回升的通胀水平引起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警觉。他警告,如果通胀失控,将沉重打击复苏中的欧洲经济。

  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两年以来通胀水平跌至历史低位。全球通胀集体“发烧”之际,美国通胀水平近来也有所回升,在去年年底之前增长至1.5%。

  粮油领跑涨价

  据新华社电 新兴经济体通胀高涨,粮食和燃料等大宗商品涨价是主要“推手”。“在巴西,主要是粮食和能源(涨价)。”咨询公司“资本经济”分析师戴维·里斯说。巴西食品涨价、公交车票价上调,极大推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在印度,包括洋葱、土豆和咖喱在内的日常食品大幅涨价,令百姓不堪重负。为防止食品价格暴涨,印度政府在去年12月暂停洋葱出口,同时加大洋葱进口并严厉打击囤积行为。

  除了粮食和能源,包括金属、矿藏在内的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扬。进入2月以来,国际市场铜价攀升、多次刷新纪录。由于原材料涨价效应沿供应链条传导需要时间,预计真正的价格压力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全面显现,届时将进一步推高通胀。

  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发达国家通胀受大宗商品价格涨价影响有限。在欧洲,政府调高增值税是造成通胀抬头的主要原因。

  无需过分担忧

  如上所述,无论引起谷物涨价的俄罗斯歉收,还是英国增值税上调,都是造成通胀增长的一次性、短期因素,真正干扰经济的影响有限。实际上,虽然世界范围内通胀水平明显上涨,但与2008年的高位相比尚有距离。如果去除粮食和能源涨价因素,新兴经济体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速度明显不及2008年,欧洲和美国的实际通胀水平则分别为0.8%和1.1%。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因此认为,只要造成价格压力的因素是短期、暂时的,当前的通胀无论规模还是强度并不值得过分担忧。

  警惕

  “第二轮效应”

  当前通胀抬头的真正危险在于加重通胀预期。一旦消费者和就业者预期未来通胀水平将持续走高,极有可能引发“第二轮效应”,令短期、暂时的通胀抬头成为顽固难除的“定局”。

  理论上,只要大宗商品价格随供需改善回落,攀升的通胀也将回归理性水平。然而,由于预期未来物价将持续走高,员工会要求提高薪酬以保持购买力,而企业则不得不为产品和服务提价以求保住利润。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一旦形成,员工和企业陷入彼此“涨价”的恶性循环,即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无望平抑物价。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轮效应”。(新华社)

分享到:分享到新浪微博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0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