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外汇 >> 外汇资讯 >> 正文

金汇财经: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2015/11/10  文章来源:金汇财经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下降影响,10月份CPI年率升幅连续第二个月回落,PPI年率则一如预期连续第44个月下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CPI仍将低位运行。CPI及PPI的“双疲软”状况暗示中国政策制定者们可能需要再踩油门来缓解通缩压力。

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下降影响,10月份CPI年率升幅连续第二个月回落,PPI年率则一如预期连续第44个月下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CPI仍将低位运行。CPI及PPI的“双疲软”状况暗示中国政策制定者们可能需要再踩油门来缓解通缩压力。


在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处于16年低位附近之际,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11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CPI年率上升1.3%,年升幅为连续第二个月下降,远不及市场预期和前值,预期上升1.5%,前值上升1.6%;10月PPI年率下降5.9%,为连续第44个月下降,续刷最长连跌纪录,预期下降5.9%,前值下降5.9%。


CPI年率: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PPI年率: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数据公布后,澳元兑美元短线小幅下跌,黄金、原油价格反应平淡,维持窄幅整理趋势;香港恒生指数跌幅扩大至1.3%;MSCI明晟亚太指数跌幅扩大。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数据公布后,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40个基点至6.3547元;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50个基点至6.3832元;两岸价差扩大至315点;美元兑人民币隐含波动率上涨10.50个基点,报4.2950%。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自去年9月起,中国CPI涨幅就持续徘徊在“1”时代,只有今年8月CPI同比上涨2%。从环比看,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0%,鉴于食品价格占CPI篮子权重约30%,这可能意味着CPI涨幅回落。过去五年里,食品通胀追踪指标和CP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7。


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上个月处于1999年以来最低水平附近,继续令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大宗商品消费国的PPI承压;在过去五年里,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6。


挥之不去的通缩风险,连同周末公布的疲于预期的进出口数据,一同表明需要追加额外刺激,因通胀率仍处于政府目标的一半水平。中国央行目前正寻求在不重燃债务飙升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增长,央行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已经采取六次降息举措以提振经济增长。


中国海关总署周日(11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贸易进出口数据双双逊于预期,出口更是录得连续第四个月下降的纪录,这成为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面临更多困难的最新证据,进而使得四季度“双降”预期升温。


【官方解读:低通胀受累于食品通胀涨幅大幅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从环比看,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0%,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食品价格下降主要是受鲜活食品价格下降较多的影响。食品中,蛋和猪肉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价格环比分别下降6.9%和1.9%;10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鲜菜鲜果的生产,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下降5.6%和0.5%。上述四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32个百分点,超过了CPI环比总降幅。非食品中,冬装上市,衣着价格环比上涨0.6%;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和1.0%。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从同比看,10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分类同比涨幅回落,10月份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8%和4.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1.6和5.7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分类同比降幅扩大,蛋和羊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8%和7.0%,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3.6和0.6个百分点。部分服务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高,挂号诊疗费和家庭服务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4.4%和7.2%。


中国CPI同比涨幅“两连降”凸显通缩压力,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同比降幅均与上月相同


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从主要工业行业出厂价格环比变动情况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分别下降2.7%、0.7%和1.8%,环比降幅比上月分别缩小4.6、0.4和0.1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价格由上月的环比下降2.2%转为本月的环比上涨0.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0%和0.5%,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5和0.3个百分点。


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降幅与上月相同。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9.9%、22.5%、19.1%和8.3%,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3.4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8%左右。



【投行机构点评:稳增长的宽松政策还需加码】


中国今年第三季度GDP年率增长6.9%,为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破七”。展望全年,中国GDP增速很有可能录得1990年以来最慢。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已经表态,称绝不会容忍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年出现大幅放缓。习近平主席上周表示,要实现将2010年GDP和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未来五年GDP年均增速应该不少于6.5%。


在今日数据公布前,瑞银集团(UBS)王涛等分析师表示,价格下滑,债务负担重以及高利率,或将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压,削弱债务偿付能力和投资需求,并令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在进一步货币宽松的帮助下,这种负面循环需通过更多结构性重组来打破。


彭博经济学家表示,


鉴于中国央行将通胀低迷而实际借款利率高企列为近期降息的一个关键因素,10月份通胀率小幅下滑意味着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大门敞的更开。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评论称,


CPI及PPI数据偏弱不及预期,稳增长的宽松政策还需要加大力度,而宽松政策对股市有正面推动作用,维持婴儿底以来牛市判断不变。


汇丰(HSBC)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


CPI年率升幅录得1.3%, 较上月明显回落且不及预期。受猪肉,蔬菜等价格涨势持续趋缓影响,食品通胀大幅回落至1.9%,是本次CPI走低主因。非食品通胀疲软依旧。PPI年率录得负5.9%,工业部门,尤其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等仍深处通缩困境。本次读数反映通缩风险显著,更隐有恶化趋势,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澳新银行(ANZ)驻香港大中华区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


通缩风险已经加剧,中国央行需要采取更多激进货币政策宽松。


民生宏观分析师朱振鑫、张德礼认为,每一次低迷的通胀都是宽松的号角。


CPI年率升幅继续收窄。主要因食品项贡献减弱。一方面,由于猪肉需求进入淡季,生猪供应加快,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回落,猪周期对CPI贡献减弱;另一方面,随着秋冬季鲜菜的上市,鲜菜价格对物价的影响变小。


猪周期弱化,通胀隐忧解除。年内猪价大幅反弹概率不大,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大。


10月PPI与前两月值持平。一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叠加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带来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中央加大稳投资稳增长力度,导致部分工业品需求企稳。但中期来看,PPI已经连续44个月负增长,未来转正仍然遥遥无期,


通缩压力加大,货币宽松仍有空间,财政政策将更积极。CPI和PPI直接影响实际利率,是观测降息的最佳风向标。9月份名义贷款利率虽然已经从去年的接近7%降到5.7%,但考虑通胀之后,实际利率还是很高,仍需降息来降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


此外,降准的必要性也在加大,美联储12月加息的概率已经上到70%,三季度超储率只有1.9%,急需要降准来对冲超储的消耗。从时点上看,央行或许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有所行动。但考虑到央行强调不能过度放水,未来政策重点将逐步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明年财政赤字大概率调整。


【扩展:中国并不孤单,全球都陷入低通胀困局】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正在对抗低通胀的主要经济体。据纽约联储周一公布的月度调查显示,10月份美国消费者的三年通胀预期跌至纪录新低。


日本央行(BOJ)10月份会议决定将实现2%通胀目标的时机再度推迟,为年内第二次,并将原因归咎于油价下滑。英国央行(BOE)上周预计,通胀率将仍低于1%直至2016年下半年,不及目标的一半。据彭博计算,自德拉基担任欧洲央行(ECB)行长一职以来,欧元区平均通胀率在这四年时间内一直处于1.2%水平。


温和通胀给予中国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的空间。据中国央行上周五(11月6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季度以来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通胀有可能处于低位。


不过,中国民族证券驻北京分析师朱启兵称,


温和的通胀数据无疑为中国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打开了大门,但今年,货币政策提振需要的效果有限。因此即便中国央行有再放松空间,在明年之前中国央行也不会再度降息。

让思考永不停歇,注入职场新鲜血液!!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jinhuicaijing
分享到: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话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没有任何专题栏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5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